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问题,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的治疗是全球肝病科研和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极大挑战。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毒,阻止肝脏炎症和坏死进展,使疾病痊愈;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尚难达到。据美国肝病年会及亚太地区肝病学会推荐,慢性乙型肝炎以清除或持久地抑制HBV复制为主要目标,减缓和防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
对于何时停止治疗也是广大肝病患者及医师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认为,理想的抗病毒治疗终点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V清除,但往往难以实现。当前的抗病毒药物尤其是核苷类似物,比如拉米夫定,尚无可靠治疗终点。采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通常以HBeAg阴转为治疗终点,但在HBeAg血清转换后,持续应答率38%~77%, 差别很大;此时一般体内病毒减少,肝脏病变改善,但停止抗病毒治疗后仍可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为36%~54%。故HBeAg阴转只能作为初步治疗终点,此后还应继续抗病毒治疗半年到1年,并密切随访观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如有回升,应再次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获得持续抑制病毒的效果。
抗病毒治疗药物及长期治疗方案的选择
目前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共批准了5种药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干扰素α疗效确切,40%~60%的患者可获近期疗效,20%~40%可获持续应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拉米夫定于1999年在中国上市,口服吸收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但不抑制病毒复制模板cccDNA,适用于HBeAg阳性或阴性、HBV DNA升高、ALT>2倍正常值上限的肝功能代偿期成年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移植前后;而失代偿期肝硬化要慎用;拉米夫定的缺点在于长期应用易发生YMDD变异及耐药,一旦发生耐药,目前的对策也只能是及时换用其它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为2002年9月在美国批准用于一线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005年4月在中国批准上市,是阿德福韦的口服前体药物,它同样抑制HBV DNA复制,但不能抑制病毒复制模板cccDNA,与拉米夫定无交叉抗药。适用于拉米夫定抗药性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者)、肝硬化代偿期和肝移植后。其优点是长期疗效较好,抗药性发生率低,发生时间晚,对突变株HBV部分有效。
恩替卡韦于2005年3月在美国批准上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我国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承担了该项临床研究,此方面的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已在第七期进行了报道。恩替卡韦三磷酸盐是它的活性形式,竞争性抑制HBV DNA,不抑制cccDNA,对拉米夫定耐药者有部分疗效,在拉米夫定耐药者中有部分交叉耐药。0.5mg/天治疗48周发现,对HBeAg阳性患者,72%有组织学改善,67% HBV DNA<300拷贝/ml,68% ALT复常,21% HBeAg阴转;对HBeAg阴性患者,70%有组织学改善,90% HBV DNA<300拷贝/ml,78% ALT复常。与拉米夫定有交叉耐药,治疗1年的耐药性发生率约5.8%。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将聚乙二醇与干扰素共价结合匹配,其生物活性比传统的IFN有明显提高,同时延长了注射间隔。有研究显示PegIFN治疗者的联合应答率(HBeAg消失、HBV DNA被抑制,ALT正常)为常规干扰素的2倍。
还有一些其它新药,如特必夫定、恩曲他滨、替洛福韦、克拉夫定、双脱氧鸟嘌呤类核苷酸等,正在临床开发阶段。反义RNA、小干扰RNA、乙型肝炎疫苗及各种抗病毒细胞因子正在研究中,可望成为克服免疫耐受的抗病毒策略。
总之,对慢性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观察血清学应答、生物化学应答及组织学应答情况,尤其要重视血清HBV DNA水平(保持<10的3次方拷贝/ml)的动态变化。如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现HBV DNA逐渐回升,或检测到耐药变异株,应改换或重新选择有效抗病毒药物。
各种抗病毒药物中,单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疗效都十分有限,今后联合治疗可能会是一种趋势,可以选择的组合有如下几种:干扰素α和核苷类似物联合应用;各种核苷类似药联合应用;干扰素α或核苷类似物和免疫增强剂联合应用;国产抗病毒药和以上联合应用等。至于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疗效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