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传染病学——第五章 第十五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26浏览:

一、名词解释
  1.最低抑菌浓度(MIC)
  2.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3.转化(transformation)
  二、填空题
  1.最早发现、毒性较低而抗菌活性较强的化学药物是_______。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_______。
  2.为保证感染部位的组织和体液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血药浓度应达到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_______倍。
  3.耐药质粒在细菌间转移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细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而致细菌死亡,为广谱抗菌药。
  5.最有效的控制深部真菌感染药为_______。
  三、选择题
  1.A1型题
  ⑴ 下列哪种药不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A.美洛西林
  B.头孢吡肟
  C.氨曲南
  D.替考拉宁
  E.亚胺培南
  ⑵ 关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菌谱窄,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
  B.为快速杀菌剂,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C.对军团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效
  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E.可致肝损害
  ⑶ 最常引起肾毒性的抗菌药物为:
  A.氨基糖苷类
  B.多粘菌素
  C.万古霉素
  D.青霉素类
  E.第一代头孢霉素
  ⑷ 最易引起皮疹的抗菌药物为:
  A.磺胺类
  B.氟胞嘧啶
  C.喹诺酮类
  D.呋喃妥因
  E.氨苄西林
  ⑸ 治疗MRSA感染首选抗菌药物为:
  A.利福平
  B.环丙沙星
  C.万古霉素
  D.头孢吡肟
  E.亚胺培南
  ⑹ 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为广谱抑菌剂
  B.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
  C.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D.多数经肾排出,尿液中浓度高
  E.孕妇和小儿骨骼发育不良者不宜使用
  ⑺ 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首选治疗药物为:
  A.氟康唑
  B.酮康唑
  C.制霉菌素
  D.灰黄霉素
  E.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
  ⑻ 下列哪种不属于抗菌药物的应用严加控制的情况?
  A.病毒性疾病
  B.不明原因发热
  C.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D.严重烧伤的患者
  E.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⑼ 下列哪种抗菌药物不宜作为胆系感染的治疗药物?
  A.头孢哌酮
  B.哌拉西林
  C.氯霉素
  D.林可霉素
  E.头孢曲松
  ⑽ 关于二重感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诱发二重感染
  B.一般在用药后2~3d内发生
  C.年老体弱者、婴幼儿、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多发
  D.以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败血症多见
  E.假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2.B型题
  A.可引起肝、肾、心肌损害及骨髓抑制
  B.可致第八对颅神经损害及肾损害
  C.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于
  D.可影响小儿牙齿和骨骼发育
  E.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
  ⑾ 氯霉素
  ⑿ 四环素
  ⒀ 两性霉素B
  ⒁ 乙胺丁醇
  A.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为抑菌剂
  B.作用于细菌的DNA旋转酶,干扰DNA合成,为杀菌剂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为杀菌剂
  D.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杀菌剂
  E.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为抑菌剂
  ⒂ 环丙沙星
  ⒃ 罗红霉素
  ⒄ 头孢他啶
  ⒅ 阿米卡星
  四、问答题
  1.试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2.试述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3.试述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理特点。

参考答案及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药物浓度。
  2.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指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发生的新的感染。
  3.转化(transformation)
  指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转为耐药菌。这种传递方式基本限于革兰阳性细菌。
  二、填空题
  1.磺胺药 青霉素
  2.2~10
  3.转化  转导  接合  易位或转座
  4.DNA旋转酶 干扰DNA合成
  5.两性霉素B
  三、选择题
  1.A型题
  ⑴ D ⑵ B ⑶ A ⑷ E ⑸ C ⑹ A ⑺ E ⑻ D ⑼ C ⑽ B
  2.B型题
  ⑾ C ⑿ D ⒀ A ⒁ E ⒂ B ⒃ E ⒄ D ⒅ C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
  ⑴ 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确立病原学诊断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药敏试验。
  ⑵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在药敏结果未出来前或病原未能分离而临床诊断较明确者可先进行经验性治疗,药敏结果出来后是否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要依据。
  ⑶ 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合理用药。如视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妊娠、有否肝肾功能减退、是否免疫缺陷者等情况选用抗菌药物。
  ⑷ 下列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严加控制:①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如皮肤、粘膜);③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④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⑸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⑹ 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及时处理。
  ⑺ 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2.答案要点: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为:①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细菌通过耐药因子可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目前已分离出的钝化酶有: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②抗生素的渗透障碍:细菌细胞壁障碍或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作用;③靶位的改变:某些细菌可改变靶位酶,使之不易为抗生素所作用,如细菌可改变其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之与磺胺药的亲和力大为降低而导致对磺胺耐药;④其他: 如细菌代谢状态的改变,营养缺陷和外界环境变化等都可使细菌耐药性增加。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为:①建立细菌耐药性的检测网,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资料,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可用窄谱者则不用广谱抗菌药;②严格掌握抗菌药的局部应用、预防应用和联合应用的指征,避免滥用;③医院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交叉感染;④与病人接触较多的医护人员应定期作带菌情况检查,必要时暂时调离以免传播院内感染;⑤新抗菌药的寻找和研制,并进行质粒消除剂或防止耐药质粒结合转移的药物的研究,以消除耐药性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转移。
  3.答案要点:
  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理特点为:①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二代者弱,对肠球菌耐药;②对革兰阴性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属、流感杆菌均有强大抗菌活性;③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④某些品种如头孢曲松血药半衰期可长达8h,每日用药1~2次即可;⑤在胆汁和脑脊液中浓度较第一、二代为高;⑥基本无肾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