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传染病学——第三章 第五节 登革病毒感染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16浏览:

一、名词解释
  1.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
  2.马鞍热(saddle fever)
  二、填空题
  1.登革病毒归为_______科中的_______属。病毒基因组为_______ ,共有_______型血清型。
  2.主要传染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病毒携带者。_______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发生于_______ 季节。潜伏期通常为_______天。
  三、选择题
  1.A1型题
  ⑴ 关于登革热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B.形成二次病毒血症
  C.病毒可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D.病毒直接损伤作用是主要的发病机理
  E.引起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致病
  ⑵ 登革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中毒性肝炎
  B.尿毒症
  C.心肌炎
  D.急性血管内溶血
  E.精神异常
  ⑶ 关于登革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隔离至完全退热
  B.应积极静脉输液
  C.解热镇痛剂有利于本病退热
  D.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E.发热病人均可使用酒精擦浴
  2.A2型题
  ⑴ 患者女性,39岁,广东佛山人,8月17日入院。因发热伴皮疹、双下肢骨、关节疼痛3天入院。体检:体温39.3℃,皮肤有散在分布的斑丘疹,伴有痒感,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肋下仅及,脾未触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8×109/L,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7.8×109/L。ALT 300U/L,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登革热
  C.疟疾
  D.钩端螺旋体病
  E.病毒性肝炎
  ⑵ 患者女性,29岁,广东人,6月19日入院。因发热伴头痛、皮疹4天入院。体检:体温39.1℃,皮肤有散在分布的斑丘疹及红斑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触及。血白细胞数为3.8×109/L,血小板为7.8×109/L。
  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A.作血清肥达反应
  B.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的IgM抗体
  C.检测血清中抗麻疹病毒的IgM抗体
  D.血液培养细菌
  E.检测血清中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体
  3.B型题
  ⑴ A.白细胞升高
  B.腓肠肌痛明显
  C.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
  D.血液涂片
  E.骨关节痛明显
  ① 流行性出血热
  ② 登革热
  ③ 钩端螺旋体病
  ④ 疟疾
  ⑤ 麻疹
  ⑵ A.发热、出血及周围循环衰竭
  B.发热,出血,黄疸,肾损害
  C.发热、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明显
  D.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
  E.发热,出血,原发病灶,多器官损害
  ① 流行性出血热
  ② 登革热出热
  ③ 登革休克综合征
  ④ 败血症
  ⑤ 钩端螺旋体病
  四、问答题
  1.试述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2.试述登革热的诊断要点。
  3.试述登革热出热的诊断依据。
  五、病案分析
  患者男性,20岁,广州人,5月23日入院。因突然发热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5天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6℃,巩膜和皮肤无黄染。皮肤有散在分布的麻疹样皮疹和皮下出血点,以躯干、四肢为多,腹股沟可触及黄豆大小浅表淋巴结。心肺无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2×109/L,红细胞为5.2×1012/L,血小板为3.8×109/L。
  试述诊断及其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措施。

参考答案及分析

  一、名词解释
  1.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它可促进登革热病毒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2.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持续3~5d后体温降至正常,1d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
  二、填空题
  1.黄病毒,黄病毒,单链正股RNA,4型
  2.患者,隐性感染者,未发现,伊蚊,夏秋季节,5~8d。
  三、选择题
  1.A型题
  ⑴ D
  试题分析: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理。
  ⑵ D
  ⑶ A
  试题分析:登革热的处理,患者应隔离至完全退热;因输液中可出现脑水肿,不必要时应尽量避免补液;解热镇痛剂对本病退热不理想,且可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尤其是有G-6PD缺乏的患者;本病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发热的病人如有明显的皮肤出血不应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出血。
  2.A2型题
  ⑴ B
  本题考核登革热的鉴别诊断。病人来自于登革热的流行病区,在流行季节发病,临床表现发热、皮疹,骨、关节疼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支持首先考虑登革热。发病的季节、皮疹的类型,无出血及肾损害表现、白细胞减少不支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伴肝大,转氨酶升高要考虑钩端螺旋体病,但骨、关节疼痛明显,无腓肠肌痛,无出血及肾损害表现、无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不支持钩端螺旋体病。疟疾可有发热、肝大、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减少,但发热呈间歇性,无皮疹表现,无贫血的表现均不支持疟疾。患者发热、肝大、转氨酶升高要考虑病毒性肝炎,但患者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不能用病毒性肝炎解析。
  ⑵ B
  本题除考核登革热的鉴别诊断外,还考核登革热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患者来自登革热流行区,在流行季节发病,有发热、头痛,皮疹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应用首先考虑登革热的诊断。因此,应选答案B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的IgM抗体以明确诊断。
  3.B型题
  ⑴ ① A ② E ③ B ④ D ⑤ C
  本题考核登革热鉴别诊断的内容。①流行性出血热可以出现白细胞升高;②骨关节痛明显是登革热重要的症状;③腓肠肌痛明显是钩体病早期的体征;④血液涂片找疟原虫可作疟疾明确诊断的方法; ⑤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是麻疹早期的体征。
  ⑵ ① D ② C ③ A ④ E ⑤B
  本题考核登革出血热鉴别诊断的内容。这些疾病均因有发热,出血表现而与本病类似需要进行鉴别。①流行性出血热可有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及五期经过;②登革出血热以发热、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明显;③登革休克综合征除发热、出血外,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④败血症发热,出血性皮疹外,原发病灶,多器官损害是其特征;⑤钩端螺旋体病除发热,出血外,黄疸,肾损害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 ①发热:起病急骤,24h内体温可达40℃,伴头痛、眼球后痛、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早期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相对缓脉。儿童病者起病较慢,症状较轻;②发热持续2~7d。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d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③皮疹:于病程3~6d出现,为多形性,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d;④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d;⑤其他: 约1/4 病例有肝大,黄疸不多见。
  2.答案要点 ①根据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短期内出现大量发热病者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全身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③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可临床诊断本病;④双份血清检查恢复期抗体滴度有4倍升高可明确诊断。⑤病毒分离可以分型及明确诊断。
  3.答案要点 ①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②有明显的大出血现象;③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④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者,可诊断为登革出血热;⑤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
  五、病案分析
  答案要点:
  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登革热。符合登革热诊断的依据是:①流行病学资料:患者为广州市人,来自于登革热流行区,在夏季发病;②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热伴全身毒血症状如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第5天出现的多型性的皮疹:皮肤有散在分布的麻疹样皮疹和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③实验室检查: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正常。
  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进一步作下列检查:①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23,或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的抗登革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者,可以明确诊断;②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则有明确诊断意义;③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登革病毒特异性RNA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④病毒分离 将病人的血清接种于培养的白纹伊蚊胸肌C6/36细胞株,经培养后分离登革病毒,阳性可明确诊断。
  对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⑴ 一般及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⑵ 对症治疗 包括:①降低体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以免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患者中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或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如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5mg,3次/d;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如出汗多、或伴有腹泻,先作口服补液。如不能进食、有明显脱水、血容量不足,应采用静脉补液,以防治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静脉补液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征、脑疝的可能性;③止血药物:本例有皮下出血等出血倾向可以考虑应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如出血量大,可输入新鲜全血或血小板;④降低颅内压:如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征,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每日20~40mg,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病人,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和血液酸碱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