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3-03 21:35浏览:
次
放线菌病的防治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组织增生和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病原
放线菌属(Actinobacllus)正常借居在人和动物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在机体抵挡力减弱或外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并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排出硫磺样颗粒是为其特征。放线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因其菌落呈放射状而命名。
致病的有衣氏放线菌(A.israelii)、牛放线菌(A.bovi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液放线菌(A.viscous)和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等。其中对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为衣氏放线菌,牛放线菌病主要是由李尼尔放线杆菌(Actiuobacillus lignieresii)引起的,以头部、颈部、颌下和舌的软组织内形成硬的结节状肿胀和慢性化脓灶为特征。放线菌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普通不在人间及人与动物间传播。
放线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形态比细菌复杂,菌体丝状,分支,发育为菌丝体,菌丝体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三类。基内菌丝:有叫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生长在培养基内或表面,吸收营养。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分支向培养基上空舒展的二级菌丝,一般颜色较深,铺盖整个菌落表面,呈绒毛状、粉状、或颗粒状。孢子丝:又名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程度分化的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孢子丝有直的、弯曲的、螺旋的、轮生的等。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可形成孢子。(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等是放线菌的分类鉴定依据。)
放线菌的培养对营养要求差别较大,多为兼性厌氧菌、温度23-37℃,高温放线菌为50-65℃,菌落特征:菌落有菌丝体组成,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质地致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向外延伸的菌落,基内菌丝和孢子常有颜色,使菌落表面或背面呈不同的颜色。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繁殖,也可借菌丝体断裂片段繁殖。
放线菌的致病性:1)嗜皮菌属:人畜共患传染病,表现为渗出性脓疮性皮炎。2)放线菌属:对牛敏感,侵害牛的下颌骨及舌部,发生大颌病和木舌病。侵害猪限于乳房。
牛放线菌是牛骨骼放线菌病、猪乳房放线菌病和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林氏放线杆菌是皮肤、软组织、器官放线菌的主要病原菌,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的多形态革兰氏阴性杆菌。诺卡氏菌是人和动物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是一种需氧革兰氏阳性球杆菌,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直径0.5-0.8m有分枝菌丝24h后断裂成链球或链杆状不形成气生菌丝有的很象类白喉杆菌。在一般细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上轻易生长,形成隆起的不规则晶莹的菌落。氧气足够时菌落呈白色,氧气不足时菌落呈肉色、淡红色或桔黄色。
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加5% CO2 可促进其生长血琼脂平板上37℃4-6d可长出灰白或淡黄色微小圆形菌落(1mm)。不溶血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在含糖肉汤中长成球形小团。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形成吲哚。衣氏放线菌能还原硝酸盐和分解木糖以资与牛放线菌区别。在患畜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它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将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核心部分由分枝的菌丝交织组成;四周部分长丝排列成放线状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且膨大成棒状体。部分呈革兰阴性,病理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心部为紫色末端膨大部红色。
盛行病学
放线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污染的土壤、饲料、饮水中均有本菌,还见于人、畜的口腔、咽部粘膜、扁桃体隐窝、上呼吸道及皮肤等处。
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经损坏的皮肤、粘膜感染,且多为内源性感染。如犊牛换牙、吃带刺的饲料时常使口腔粘膜损伤而发生感染。
人和多种动物对本病易感,家畜中牛、绵羊最易感,其次是猪,山羊、犬、猫、马等也能感染发病。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各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呈零星散发。在家畜多见于幼畜,如牛放线菌病多见于2-5岁的幼龄牛。
症状
人 根据感染途径和涉及的器官,临床分为面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最常见的为面颈部感染,约占患者的60%。大多有近期口腔炎、拔牙史或下颔骨骨折后颈面肿胀不断产生新结节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病原体可沿导管进入唾液腺和泪腺或直接蔓延至眼眶和其他部位。若累及颅骨可引起脑膜炎和脑脓肿。胸部感染常有吸入史也可由颈面部感染通过血行传播。开始在肺部形成病灶症状和体征似肺结核。破坏大多广泛连续蔓延可扩展到心包、心肌并能穿破胸膜和胸壁在体表形成多数瘘管排出脓液。腹部感染常由吞咽含病原性唾液或由于腹壁外伤或阑尾穿孔。有报道见有大包块与腹壁粘连有便血与排便困难疑为结肠癌术后切面见多个散在的硫磺样颗粒。盆腔感染大多继发于腹部感染.有报道闭经老妇阴道出血宫内组织见脓团块内有硫磺样颗粒。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常由外伤或昆虫叮咬引起先显现皮下结节然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瘘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继发于其他病灶。
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将从人口腔分离出的内氏和粘液放线菌接种于无菌大鼠口腔内可导致龋齿的发生。因这两种放线菌能产生一种粘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去氧太洛糖(6-deoxytalose)使口腔中其他细菌也粘附在牙釉质上形成菌斑。由于细菌对食物中糖类的分解产酸腐蚀釉质形成龋齿,并能进一步引起齿龈炎和牙周炎。
牛 由牛放线杆菌引起的放线菌病。潜伏期较长,多为潜行开始,慢性经过,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多表现为上、下颌骨肿大,肿胀界限明显,多发展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在头部淋巴结、舌、黏膜下发病。由于肉芽组织的发展则引起该部位肿大。颌下、耳下和咽背淋巴结,在皮下有硬化感,凸出体表。当鼻、咽部、喉头、气管、口腔黏膜发病,可见突出于该部位的管腔,并见局限性硬结,有时伴有呼吸困难。也见有发展甚快牵连整个头骨者。肿部初期疼痛,晚期无痛觉。当病程进一步发展,舌发生感染,舌和咽部组织发硬时称为“木舌病”,该部肿胀,突出口外,缺少可动性,咀嚼困难或者根本无法咀嚼,逐渐发生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唾液从口角流出。有时肿胀皮肤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有时肿大发展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头骨。随着时间的发展,牙齿松动,甚至脱落,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猪 多见乳房肿大、化脓和出现畸形。也可见到腭骨肿和扁桃体肿。
马 多发生精索硬肿,也可发生颌骨肿、项肿、鬐甲肿和鬐甲瘘等。
羊 多发生唇肿,或在头部皮肤、粘膜或肺胀引起化脓性病变。
病理变化
根据病原毒力及机体反抗力不同,该病的主要病理过程的性质也有差异,表现出或渗出-化脓、或为增生性。在受感染的各个部位,主要表现为有扁豆粒至豌豆粒大小的结节状生成物,这些小结节聚集而形成大结节,最后变软而形成脓肿。脓肿内含有乳黄色脓汁,尔后形成软的肉芽组织、结缔组织、钙化的“硫磺样颗粒”以及小结节的结缔组织。
诊断
本病的症状与病变比较特别,不易与其它疾病混淆,故不难诊断。最主要和简朴的办法是从脓或痰中寻觅硫磺样颗粒。将可疑颗粒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放线状排列菌丝。必要时作厌氧培养于不含抗生素的沙保培养基及血平板上。放线菌生长缓慢常需察看2周以上。检查菌落和涂片亦可取活组织切片染色检查。
可将待检脓汁取少许放于灭菌生理盐水中进行洗涤,收集沙粒状沉淀的“硫磺样颗粒”,接种固体培养基和增菌的液体培养基中,或将接近脓壁部分的脓汁进行培养。所有的培养基均为血液琼脂,增菌用闹心浸液液体培养基培养,然后取培养物染色镜检。可见到的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但易变形。在血液或血清琼脂中则为球杆状,长1.5um、宽为0.4um;在含葡萄糖或麦芽糖的琼脂中,可见长杆状或丝状;在肉汤中常呈链状或菌丝状。无运动性,不产生芽胞和荚膜。
防治
为防备本病的发生,应避免在低洼地对动物实施放牧。舍饲时最好将干草、谷糠等饲草浸后再饲喂,避免刺伤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消毒处置治疗。
硬结可以手术摘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1-2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乙醚或2%碘的水溶液;内服碘化钾,成牛天天5-10g,犊牛2-4g,可连服2-4周;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天或减少剂量。
抗生素对本病也有效,牛放线菌引起者可用青霉素,由林氏放线菌引起者可用链霉素,病原未定可将青霉素、链霉素同时注射于患部周围,青霉素20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碘化钾与链霉素同时应用,对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效果显著。(张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