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2-26 20:37浏览:
次
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科直径为42nm的完整病毒颗粒也叫Dane颗粒分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含表面抗原和前S基因产物外壳呈直径22nm的球形与管环是病毒的过剩蛋白质.外壳本身无传染性.核心含有环状的双股DNA整个核心的为核心抗原(HBsAg) e抗原是核心的断片(HBeAg)。
乙肝病毒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肝细胞后可改变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并刺激T细胞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体内也相应产生了抗肝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都攻击带有病毒的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免疫反应正常的人一般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恢复期中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毒而获得痊愈.免疫功能过强者可成为重症肝炎是因为大量的病毒被消灭的同时广泛的肝细胞被破坏.假如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循环T细胞减少抗-HBs缺乏因此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抑制其复制并且有部分肝细胞在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不断被破坏而使病变持久不愈形成慢性活动型肝炎.破坏稍微者为慢性迁延型肝炎;如果患者的T细胞功能很差病毒可在细胞内自由出入持续增殖复制产生大量HBsAg但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极轻微则成为HBsAg的携带者。
乙肝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防备乙肝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了解它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
乙肝病毒携带者占我国总人口数的8%-10%(约一亿四千万人),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偶尔查体时被发现的,自我并没有明显不适。这些人群该不该治疗呢?以下简要分析、讨论如下:
从理论角度上讲,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愚该及时防范和治疗的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往往是乙肝发病的“潜伏状志”,此潜伏期可长可短,长者可达数十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患者的遗传、种族、年龄及感染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众多的迁延性和活动性肝炎,甚至于肝硬化经常由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一般认为,慢性病毒携带者的15%-20%可能向显性肝炎方向演变。因此,病毒携带状态更像是潜伏在人体中的一枚“不定时炸弹”,可能在一些外因(诸如重度疲惫、酗酒、悲伤等因素)和内因(重叠感染其他病毒、病毒基因变异等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忽然发病。因此,把病毒携带者视为不稳定的高危人群是恰当的,及时的防范和治疗非常重要。
从全面角度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自治”为主、“外援”为辅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处置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予特别治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一定要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
1、预防其他传染病的感染,注射甲肝疫苗和其他传染病疫苗。
2、禁酒。
3、适度参加体育与休闲锻炼,避免过度疲劳,起居有常。
4、调心态,乐观向上,豁达处世。
5、定期复查肝功系列及B超,了解病变与否。治疗应以食疗、自然疗法和中草药为主。“自治”是指自己通过食疗(综合营养、少荤多素等)、休闲疗法(打太极拳、钓鱼养花等)、心理疗法(需由医生指导)、单味草药(如冬虫夏草、黄芪、女贞子、藏茵陈等)等方法自行治疗,切忌走东窜西,胡乱用药。
所谓“外援”是指长期咨询、随访,在正规肝病专家的指导下,从事预防和治疗。“自治”和“外援”相互结合才能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指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就是指血液检测单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也有说指乙肝抗原、抗体检测阳性各种模式者(表面抗体单项阳性除外),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一般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和学习。
据统计,我国约十分之一人可能携带
乙肝病毒。其形成原因主要是母婴传播及免疫功能较弱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肝病毒。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分为3类:1.患过肝炎而本人全然不知。因其临床症状和肝脏损害轻微且很快痊愈,仅表现为病后的HBsAg携带状态。2.健康携带者,经多次反复化验肝功能均属正常,无任何症状体征 ,甚至作肝活检时亦未见病理损害,肝组织结构完整。3.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第一类无症状HBsAg携带者应进行医学跟踪,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以便及时了解有无肝损害,若有肝损则应及时治疗。
第二类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以照工作、学习和劳动,大部分人预后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机体自身免疫状态的改善可以自然转阴。
第三类无症状HBsAg携带者经证明肝脏有病理损害后,应按现症病人对待,及时进行治疗。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这些人体内有病毒存在,而且有进行复制或传染他人的可能性,故不应从事饮食服务行业及保育工作。HBsAg携带者要注重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混用洗漱用品。女性还要留意经期卫生,防止经血污染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医学处理原则主要有三条:1.保护肝脏:绝对 戒酒,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合理营养,定期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必要时可服用抗坏血酸、保甘维养粉以增强机体抵挡力和加强肝脏营养,忌盲目用药。2.抗乙肝病毒治疗: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如选用干扰素、拉米夫定、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以及中成药等。3.家庭个人卫生处理:家庭其他成员可注射乙肝疫苗预防感染。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生活用具、衣物等可用0.2%的84消毒液浸洗(20 分钟),餐具亦可采用蒸煮30分钟的办法消毒或分离使用。
总之,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转归良好,有一小部分可自然转阴;大部分为持续稳定的终身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其中约有半数出现肝脏轻微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需要治疗。);但大约3%可发生肝炎,且发生肝癌的可能性也较非携带者大得多。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加强免疫调整和肝脏营养,请参考肝脏针对性高营养新方法:肝病的营养康复:乙肝康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