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0-12-23 09:43浏览:
次
入秋天气转凉,孩子起初只是有点感冒,除了嗓子哑,流鼻涕外,没什么别的症状。但前几天孩子晚上捂着耳朵哭闹不止,还发烧。赶紧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竟然是得了急性中耳炎。
这种平时护理时极易忽视,发病初期也很难察觉的病症,父母们真的要注意了。一旦耽误病情,不仅孩子疼痛加剧,甚至还可能会变成化脓性中耳炎,护理起来也更麻烦了。
父母对中耳炎的认知误区
在《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2015发布的文献中表示,中耳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儿童中为4%左右,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年龄段为1~2岁,春秋季节是发病的高发期。
因为都是被耳朵隐藏起来的不确定性,和孩子太小不容易描述病情,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及时了解孩子的症状,很容易造成病情延误。
儿童中耳炎又分为: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三种。
先来说几点爸妈心中对中耳炎的认知误区:
耳朵进水容易引起中耳炎
这个是不准确的。
孩子在洗澡或者游泳的时候,水如果不小心进入耳朵后不及时擦干耳道,残留的液体会给细菌提供生存环境,更容易诱发外耳道炎。因为细菌想进入中耳,会被耳垢隔离,这也是为什么提倡不给孩子掏耳朵的原因。
把耳垢清理干净就不会得中耳炎了
最好不要去掏孩子的耳朵,因为一旦手法不对,及其容易造成耳道受伤,反而会引发中耳炎,甚至造成孩子听力的下降。
中耳炎的类型&护理办法
除了感冒,长期鼻炎鼻窦炎以及腺样体肥大也是引发孩子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1.分泌性中耳炎
这是由于咽鼓管(是一个使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子,起着调节中耳气压的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等引起的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所引发的。
具体的症状主要体现在:
耳闷、听力下降等,不会出现化脓性炎症。
多出现在冬春季交替的时候,也是会造成孩子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种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比如:躺着吃奶瓶的时候,吞咽的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少量奶水通过鼻咽部流入耳部;
或者再比如几个月的宝宝得了感冒,鼻子里有鼻涕倒流到耳部,引起积液。
2.急性中耳炎
儿童急性中耳炎是一种48小时内突然发作的中耳炎性感染。
孩子会出现耳痛的症状,伴随着发烧的情况。(不会说话的孩子会用力拽耳朵拍打耳朵)
一旦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颅内外的并发症和听力下降,甚至危及大脑。
因为是细菌感染,治疗急性中耳炎是需要使用抗生素。
3.慢性中耳炎
很多慢性中耳炎的症状表现出来就是化脓性,会反复流出脓液。
不严重的话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也是越早越好,否则会严重影响听力并造成鼓膜穿孔和其他颅内并发症。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上了中耳炎
根据数据显示6个月到3岁的小宝宝更容易得中耳炎。父母们要注意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很可能是耳朵感染了:
(1)发烧;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
(2)躁动不安、哭闹、摇头。
(3)不断地摸、挠、揪耳朵,耳朵有黄色分泌物流出。
(4)听力不好,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
PS: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还是一直处于低烧的状态时,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孩子得中耳炎的频率
1.增强抵抗力
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可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2.保证鼻腔通畅
上呼吸道感染时,一定要保持孩子鼻腔通畅。一旦鼻塞严重,就要及时清理。另外,当孩子在睡觉的时候,适时给孩子变换体位,以免分泌物在鼻咽腔积聚。
3.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因为耳部和鼻部是完全相通的,可以堵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擤出。千万别使劲擤,气压和残液都会导致耳朵不舒服,一旦有积液出现,就有患中耳炎的危险。
最后再强调一次,一旦发现孩子对耳朵有不舒服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引起孩子身体不可逆转的伤害!得过一次中耳炎之后,下次会更容易复发。
每当换季的时候,要加倍注意孩子尽量别感冒。家里多备些鼻腔的喷雾,洗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