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8-09-07 18:51浏览:
次
结直肠癌的严重性
肠癌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包括:性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碍增加、社交活动减少;大肠癌如此多见,但是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大肠癌患者确诊后5年生存率很低;在我国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
结直肠癌早期防治
大肠癌并非不可防治,实际上大肠癌是最易自我筛查的病症,如能早期发现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症。大肠癌生长很慢,潜伏期较长,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美国研究表明,每年进行便隐血检测,可使大肠癌死亡率降低33%。虽然大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国内调查显示,早期大肠癌术后存活率达90-95%以上,而晚期则只有5%。
直肠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可分成如下几种
1.腺上皮癌
(1)乳头状腺癌:肿瘤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呈乳头状结构,发生率为0.8%一18.2%。
(2)管状腺癌:肿瘤组织形成腺管状结构,发生率为66.9%一82.1%。此型又可分为三级,①高分化腺癌;②中分化腺癌;③低分化腺癌。
(3)粘液腺癌: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并形成"粘液糊"。
(4)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印戒细胞构成,无腺管状结构。
(5)未分化癌:癌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团块状浸润性生长,不形成腺管或其他组织结构。
(6)腺鳞癌:亦称腺棘细胞癌,此类肿瘤细胞中的腺癌与鳞癌成分混杂相间存在。
2.鳞状细胞癌癌中以鳞状细胞为主。
3.类癌起源了神经脊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可由腺上皮衍化而来。
转移方式
1.淋巴结转移:占60%。结肠癌细胞经粘膜下层淋巴网穿过肠壁→肠壁面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中央淋巴结(主淋巴结)→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直肠癌细胞沿肠壁淋巴道→肠旁淋巴结→直肠上动脉或乙状结肠动脉旁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直肠的淋巴引流分为上、下两组,齿状线以下为下组,经会阴汇入腹股沟淋巴结。由于上下两组淋巴网彼此彼此存在广泛吻合支,所以直肠癌还可以经淋巴道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2.种植转移:常见种植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癌细胞侵犯至浆膜外时,脱落癌细胞种植在腹盆腔腹膜形成癌结节;一种是肠腔内癌组织癌细胞脱落种植到附近粘膜损伤处,粘膜完整时不能种植,这也可能是大肠癌常有多发病灶的原因之一;再者就是手术中的医源性种植。
3.局部扩散:先是肠壁内扩散,癌环绕肠壁一周生长约需2年,癌浸润至肌层后易发生血行转移。癌瘤还可以侵袭整个肠壁以致肠周围的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子宫、小肠、肝、胃、胰等)。
4.血道转移:占34%,多转移至肝脏,次为肺,再次为骨、脑、卵巢。极少转移至肾上腺或肾脏。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与致癌有着密切关系。
(1)饮食因素: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脂饮食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胆醇和胆盐一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肠道内部都有增加,后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可导致直肠癌的发生。
(2)遗传因素:在直肠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
(3)息肉:直肠癌的发病与息肉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直肠息肉是癌症的前期病变,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也较多。
(4)慢性炎症刺激:慢性的炎症刺激,可导致直肠癌的发生。如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可通过肉芽肿,炎性和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容易演变,且癌变的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预后较差;有关资料统计,肠癌的病人中,患结肠炎的发病率比未患结肠炎的高8~10倍。
此外,肿瘤的发生,还与精神因素、年龄、内分泌因素、环境应激能力、气候因素、免疫功能失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关系,但尚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