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得了结肠息肉,怎么办?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8-01 19:40浏览:

 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粘膜局限性隆起或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突出于结肠的赘生物,较为常见,可见于1-3%的中老年人;生长较为缓慢;有的息肉基底部很大,有的根部有蒂;表面可分叶并有花纹,色泽较红; 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 可为单个亦可为多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
为什么会长结肠息肉?
目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最可能的原因如下几个方面,1.长期进食辛辣、生冷、坚硬食物、腌制品、高脂肪、低纤维等食品者,2.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3.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另外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是较为少见的病因。建议此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结肠息肉分哪几种?
1、上皮性息肉:
   ⑴增生性息肉;
   ⑵腺瘤性息肉①管状腺瘤②绒毛状腺瘤③管状绒毛状腺瘤;
   ⑶腺瘤病①家族性结肠息肉病②Gardner综合征③Turcot综合征。
2、非上皮性息肉:
       ⑴平滑肌瘤;
       ⑵血管肿瘤①血管瘤②淋巴血管瘤。
3、错构瘤性息肉:
   ⑴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⑵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①幼年性结肠息肉病②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③家族性全身性幼年性息肉病;
   ⑶Cronkhite-Canada syndrome。
4、炎性息肉:
   ⑴炎症性息肉;
   ⑵淋巴样息肉;
   ⑶类脂性肉芽肿和钡肉芽肿。
结肠息肉会有哪些后果?
(1)较小的息肉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会有腹部不适、腹痛、腹胀等表现,任何不明原因腹部不适两周以上均要行结肠镜检查。
(2)息肉长到一定大小时可能会出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检查可发现大便隐血阳性、贫血。
(3)结肠镜一旦发现息肉一定要做病理切片检查,如是增生型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如是腺瘤型息肉是有一定比例会发生癌变的。
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1)几毫米小的息肉特别是多发性小息肉,可以在做肠镜检查时用活检钳夹除,也可以暂不治疗,但要定期复查肠镜;较大的息肉可择期进行切除;对发生出血、疑有或已有癌变的息肉应及时切除。
(2)内镜下进行微创切除已是目前的首选方法,操作通常需要约10-40分钟,根据息肉不同大小形状通常采用热钳或氩气刀点灼、电凝圈套摘除、黏膜切除(EMR)黏膜剥离(ESD),辅助钛夹、尼龙绳等内镜技术治疗,还可通过内镜和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
(3)多发性息肉可能一次性不能全部切除,需要多次治疗;对明确癌变特别是腹部CT检查有可疑淋巴结肿大时宜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
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适应症有哪些?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散在,数目较少;
4、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消化道早期癌。
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禁忌症有哪些?
1、有内镜检查禁忌症者,如严重的心肺疾病,精神疾病不能合作者;
2、直径>2cm的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局限于某部位密集分布,数目较多者;
4、家族性腺瘤病(经充分医患沟通,家属仍选择内镜切除,可予分次切除);
5、有心脏起搏器者。
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前要注意哪些事项?
(1)术前应做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疑有恶变时应行血CEA、腹部CT等检查。
(2)应了解术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病灶不能完全切除、残留等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可能要转为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术前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3)术前高血压药物(利血平除外)可服用、糖尿病药可停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要停服5-7天,女性病员手术要避开月经期。
(4)术前要认知息肉切除后腹部不适等症状仍可能存在,术前应禁食禁饮至少4-6小时,操作过程同肠镜检查。
结肠息肉内镜切除的术后处理
1、患者术后宜住院观察2~5天以便于及时发现迟发性并发症(出血、穿孔等);
2、结肠息肉切除术后需保持大便通畅;
3、术后一周避免剧烈运动;
4、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半年~一年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