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发热的病因机制与临床意义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25 18:51浏览:

 一、发热的病因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二、热型与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布氏杆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见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