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肠息肉与肠癌|症状、高危人群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17 10:26浏览:

 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结直肠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5年,因此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
 
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