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39浏览:
次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心电图
(一)特征性改变
1.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
2.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
3.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
(二)动态性改变
1.超急性期 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2.急性期 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
3.亚急性期 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
4.恢复期 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此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
(三)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表3-8-2)。如V1、V2、V3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侧壁,Ⅱ、Ⅲ、aVF反映下壁。Ⅰ、avF反映左心室高侧壁病变。根据上述变化可初步判断何支血管受累。
二、超声心动图 二维和M型超声心动图可检出梗塞部位室壁变薄和运动异常,检测左心室功能,并协助室壁瘤的诊断。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一)静脉注射99m锝-焦磷酸盐、血液中的99m锝-焦磷酸与坏死心肌细胞中钙离子结合,坏死区心肌显象,正常心肌不显象。
图3-8-1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图3-8-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图3-8-3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恢复期
表3-8-2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表3-8-2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 诊断
导联 |
前间隔 |
局限前壁 |
前侧壁 |
广泛前壁 |
下壁 |
下间壁 |
下侧壁 |
高侧壁 |
正后壁 |
V1 |
+ |
+ |
+ |
||||||
V2 |
+ |
+ |
+ |
||||||
V3 |
+ |
+ |
+ |
||||||
V4 |
+ |
+ |
|||||||
V5 |
+ |
+ |
+ |
+ |
|||||
V6 |
+ |
+ |
+ |
||||||
V7 |
+ |
+ |
+ | ||||||
+V8 |
+ | ||||||||
aVR |
|||||||||
aVL |
+ |
± |
+ |
||||||
aVF |
+ |
+ |
+ |
||||||
Ⅰ |
+ |
± |
+ |
||||||
Ⅱ |
+ |
+ |
+ |
||||||
Ⅲ |
+ |
+ |
+ |
(二)静脉注射201铊、131铯、43钾,此类放射性核素,因坏死心肌血供断绝不能进入细胞,坏死区不显象,正常心肌显象。
上述检查对心肌梗塞的定位,确定梗塞范围有一定帮助。门电路γ闪烁照相法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象可检测室壁异常运动和左心室功能。
四、血液检查
(一)血象 起病 24-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20×109/L(10,000-20,000/u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续1-3周。
(二)血清酶 心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坏死,细胞内酶进入血液,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肌酸磷酸激酶(CPK)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此酶在其他组织细胞中含量不多,所以特异性较强,其异构酶CPK-MB更具有特异性敏感性,CPK-MB的峰值常可反映梗塞的范围。谷草转氨酶(SGOT)在发病6-12小时开始升高(正常值40单位),20-48小时达最高峰,3-5日恢复正常。因该酶也存在于肝细胞中,所以特异性较差,乳酸脱氢酶在梗塞后8-10小时开始上升,3-5小时达最高峰,约持续8-14日方恢复正常,其同功酶LDH1特异性高。(图3-8-5)
(三)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血肌红蛋白在心肌梗塞2-4小时开始上升(正常值,放免法6-80ug/L),4小时达最高峰,较血清酶出现早,持续3-5日恢复正常。心脏肌凝蛋白及其轻链是心肌特有的收缩蛋白,在发病后4小时开始上升,持续6-7日,特异性、敏感性均很强,是反映急性心肌梗塞有意义的指标。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的升高,诊断并不困难。年老病人如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休克、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较重持续性胸闷或上腹痛,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应进行心电图、血清酶的系列观察,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Ⅰ的测定,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可助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心绞痛 鉴别要点见表3-8-3
表3-8-3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鉴别表
临床表现 |
心绞痛 | 急性心肌梗塞 |
1.疼痛性质 | 沉重紧缩感 | 压榨性、更剧烈 |
2.疼痛时限 | 几分钟 | 几小时以上 |
3.硝酸甘油作用 | 疼痛迅即消失 | 无效 |
4.诱发因素 | 用力、兴奋、饱餐等 | 同前,有时不明显 |
5.休克 | 无 | 常有 |
6.血压 | 可升高 | 常降低 |
7.气急或肺水肿 | 一般无 | 常有 |
8.坏死组织反应 | ||
(1)发热 | 无 | 常有 |
(2)白细胞计数 | 正常 | 增高 |
(3)血沉 | 正常 | 快 |
(4)血清谷草转氨酶等 | 正常 | 增高 |
(5)心包摩擦音 | 无 | 可有 |
9.心电图改变 | ||
(1)ST段 | 降低,恢复快 | 抬高几小时以上 |
(2)T波 | 暂时低平或倒置 | 持久性改变 |
(3)QRS波群 | 不改变 | 常有异常Q波 |
二、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亦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如病人年龄较大,易与急性心肌梗塞混淆。本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全身症状较轻,无休克或心力衰竭征象。心电图除AVR外,多数导联有轻度的ST段抬高弓背向下,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本病常有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及休克。如栓塞于左侧肺动脉,产生左侧胸痛,可与心肌梗塞混淆。心肌梗塞一般无咯血,除伴有左心衰竭外,一般无明显的呼吸困难。肺动脉栓塞常有右心室急性负荷过度的表现,如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肿大等。心电图有肺性P波及心前区心电图有明显顺时钟转位,X线胸片可显示肺梗塞区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