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9浏览:

二、鉴别 诊断见表5-5-6

表5-5-6  原纤、DIC。不伴有DIC的肝病全身出血的鉴别

鉴别点

原纤

DIC

不伴有DIC的肝病全身性出血

血栓形成

少见

常见

休克

少见

常见

较少见

血小板计数

正常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出血时间

正常

延长

正常或延长

红细胞形态异常

常见

乙醇胶试验

(-)

(+)

(-)

3P试验

(-)

(+)

(-)

SDPS试验

(-)

(+)

(-)

FDP定量

明显增加

增加

一般正常

FDP/FgDP比值 

升高

碎片D-二聚体

降低

增加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明显缩短

正常或缩短

一般正常

纤维蛋白原定量

减低

正常或减低

正常或增加

因子V

减少

减少

正常或减少

因子Ⅷ

正常或稍降低

降低

正常或增加

治疗

纤溶抑制剂有效

肝素有效

补充凝血因子有暂效

  治疗

  一、去除病因 

  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愈。

  二、抗凝治疗

  (一)肝素 主要加速抗凝血酶Ⅲ中和凝血酶及中和被激活因子Ⅸ、Ⅹ、Ⅺ、Ⅻ等作用。

  适应证①严重出血,DIC诱因又不能迅速降去;②DIC的高凝期,或不能确定分期,可先给肝素,后用抗纤溶药及补充凝血因子,或同时应用上述几种制剂;③慢性及亚急性DIC。

  禁忌证 ①颅内或脊髓内出血;②伴有血管损伤及新鲜创面,如消化性溃疡;③肝病并DIC;④DIC后期,以纤溶为主者。

  首次剂量 1mg/kg静脉推注,以后0.5mg/kg,每6小时静滴1次。1小时内滴完,疗程宜短,一般12天。预防DIC,剂量宜小,0.250.5mg/kg,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

  治疗期间一般以试管法凝血时间进行监测,凝血时间以20分为宜,如>30分,提示肝素过量,应停用,如出血加重,可用鱼精蛋白静注中和肝素,一般按1:1用药,每次不超过50mg。

  (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适用于病情较轻或 诊断尚不十分肯定者,亦可和肝素联合应用。多用潘生丁400600mg/d分46次静脉滴注。

  (三)阿司匹林 1.21.5g/d。

  三、纤溶抑制剂 

  应用于DIC晚期,如不能确定血管内凝血过程是否已中止,可同时并用小剂量肝素。

  (一)6氨基已酸 首剂46g 溶于10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1530分内滴完,以后每小时1g,可持续1224小时。口服每次2g,34次/日。可连续服用数日。

  (二)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每次100200mg,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每日最大剂量600800mg。口服每次250500mg,一日23次。每天最大剂量为2g。

  (三)止血环酸 静注或静滴 每次250500mg,每日12次,每日总量12g。口服0.25g,34次/日。

  四、血液及凝血因子的补充

  出血严重或以继发纤溶为主时,应适当补充。输血;输纤维蛋白原,每输入1g,可使血中浓度升高0.5g/L;输凝血酶原复合物;输血小板悬液;注射维生素K140mg/d,以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如DIC病因未去除,可与小量肝素并用。

  五、其他治疗

  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加强局部止血等。

  预后

  DIC死亡率5080%,病因不同,死亡率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