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诊断试验(1)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7浏览:

诊断试验不同于筛检试验处是,筛检试验把病人及可疑病人与无病者区别开来。 诊断试验则是进一步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一)诊断方法

  1.诊断指标 可以分为三类。

  (1)主观指标:指由被诊断者的主诉而确定的,如不舒服、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失眠等等。这些指标最容易受被诊断者的主观影响而改变。如病人信任某医生给他服用了好的安眠药(可能根本不是安眠药),他可能就认为自己睡得好(实际上也许和往常一样)。因此,仅凭被诊断者主观感觉的指标,作为诊断指标常常很难反映真实情况。

  (2)半客观(或半主观)指标:指根据诊断者的感觉而加以判断的指标,如肿物的硬度,肺部啰音的多少,脉象弦、滑等等。因为由诊断者主观判断,不同诊断者常易出现不同的判断。应用时,必须严格规定标准。

  (3)客观指标:能用客观仪器加以测量的。很少依赖诊断者及被诊断者的主观意识判断,所以是比较最可靠的。在这类指标中,被观察者死亡的结果是一个绝对客观的指标,是不易弄错的。用仪器测定的结果,如体温计测的体温,胸部X线片观察肺部及胸骨病变,用血压计测定血压等等。这些都是客观记录下来的,但其结果是由观察者去判断的,虽然各观察者之间的差别不应该太大,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机会。因此在应用一般客观指标时,也应该严格规定其详细的标准,以便得到可靠的结果。用自动记录仪器,也可得到可靠的读数。

  2.诊断标准 诊标指标确定之后,就应该确定一个诊断标准(诊断界限)用以区别正确与异常。由于调查或筛检的结果经常以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来表示,而这些率的分子是病人或因某病而死的人数。如果诊断不正确或诊断标准不一致,则所得出的率就不一样。

  设以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为例。以血压计上的kPa(1kPa=7.5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指标。对高血压必须规定一个诊断标准。通常采用WHO规定的标准,即收缩压(SBP)为≥21.3kPa及(或)舒张压(DBP)≥12.7kPa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如果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采取的标准不一,则其结果不能相同。即或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采取不同标准,也会得不同的结果。按一个地区血压值的分布如图5-2。如果以舒张压≥12.0kPa诊断为高血压,则高血压患病率为25.3%,如以≥12.7kPa作为高血压,则高血压患病率为14.5%,如以≥14.0kPa为标准,则患病率为4.8%。可见诊断标准必须统一与固定,才能得到准确的患病率。

  在测定眼内压以诊断青光眼,测定血清转氨酶的单位数以判断是否正常,以血清效价来判定正常,以皮肤反应的红晕、荨麻疹直径大小判定阳性等等,都有一个正确的诊断标准问题。

  通常遇到的情况是正常人的数值与病人的数值有重叠情况,如有人收缩压在20.0kPa还可被认为是正常值,而有的人则已属高血压;肥达反应H凝集效价有一些病人为1:80,而有一些健康人也可以有这种凝集效价。这种重叠的情况如图5-3所示。A为病人的最低值,B为非病人的最高值,在AB之间则既有病人,又有非病人。如果把病人与非病人的分界订在A,固然不会漏掉病人,但将会把一部分非病人划为病人组中;如果将分界订在B,虽没有将非病人误算为病人的情况,但又可以漏掉相当一部分病人;将分界订在AB之间的某个数值,则既有一小部分病人被算作非病人(漏诊),又有一小部分非病人被算作病人(误诊)。

图5-2 30~60岁158906人舒张压分布

图5-3 病人与非病人不同数值的分布示意图

  在选定标准时,应该考虑到假阴性(漏诊,将病人作为非病人)或假阳性(误诊,将非病人作为病人)时,鉴别诊断试验的繁简程度;漏掉一个可能的病例其后果如何,有没有什么严重性;一定间隔期后再一次检查的可能性:以及该病的患病率等因素,以拟定一个合适的标准。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应严格按规定标准进行 诊断,不允许随意更改。这样就应该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假阳性错误(第一类错误,α)或一定程度的假阴性错误(第二类错误,β)。

  3.误诊率、漏诊率按图5-3,设将病例诊断标准定于AB之间,则在该分界左侧的小部分病人将被诊断为非病人(假阴性,漏诊),而在该分界右侧的小部分非病人将被诊断为病人(假阳性,误诊)。诊断标准确定后,在人群中进行诊断时,可能出现如表5-1的情况。

表5-1 按所定诊断标准将人群分组

按所定诊断 按“金标准”诊断 标准 有病 无病 阳 性 α(真阳性) b(假阳性) 阴 性 c(假阴性) d(真阳性)

  灵敏度,(式5-1),即实际有病而按该 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率(真阳性率)。

  特异度,(式5-2),即实际无病按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