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流行性感冒(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6浏览: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一)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二)流感病毒性肺炎(肺炎型流感)起病时与单纯流感相似,但于发病1~2日内病情迅速加重。高热、衰竭、烦躁、剧咳、血性痰、气急、紫绀并有心衰。双肺听诊呼吸音低,满布湿鸣、哮鸣、但无肺实变体征。X线胸片显示双肺弥浊性结节状阴影,近肺门处较多,周围较少。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痰易分离出流感病毒。抗菌治疗无效。病人高热待续,病情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死于呼吸与循环衰竭,临床称此为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亦称重型流感肺炎。另有部分病例症状较轻,剧咳不伴血性痰,呼吸困难不明显,体征很少,仅在X线照片检查时发现。病程1~2周后进入恢复期。临床称为轻型流感病毒肺炎,或轻型节段性流感病毒肺炎。预后较好。

  (三)其他类型较少见。流感流行期间,病人除具流感的各种症状、体征外,伴有呕吐、腹泻者称胃肠型;伴有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剌激征阳性者称脑炎型;原患心血管疾病又染流感者发生心律紊乱或循环衰竭,心电图显示为心肌炎,称心肌炎型;病人高热、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休克及DIC等,称为中毒型。此外,偶有报告流感病毒亦可致急性肌炎、出血性膀胱炎、肾炎和腮腺炎等。

  [并发症]

  (一)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急性鼻旁窦炎或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二)继发性细菌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三)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1.单纯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 流感2~4日后病情加重,高热、剧咳、痰呈脓性,呼吸困难、紫绀、肺部罗音或有肺实变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痰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如金葡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等。

  2.流感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病情更重,常可致死亡。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鼻粘膜印片检查,可在上皮细胞内查见包涵体,做萤光抗体染色阳性率达90%以上。

  血清学检查,取病后3日内和2~4周后双份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效价递升4倍或以上者,可以确诊。

  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于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鉴别诊断]

  (一)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二)肺炎支原体肺炎 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三)其他 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链球菌性咽炎及某些疾病的初期,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流脑、疟疾、伤寒与麻疹等。

  [治疗]

  (一)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二)对症治疗 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三)磺胺和抗生素的应用应积极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应用磺胺与抗生素:①继发细菌感染;②有风湿病史者;③抗抵力差的幼儿、老人,尤其是慢性心、肺疾病患者。

  (四)抗病毒治疗

  1.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对各型流感均有疗效,用药治疗24小时有73%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副作用少。以0.5%溶液滴鼻,同时口含2mg片剂,每2小时1次,退热后减至每日4次,连续2日。

  2.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其机制是抑制病毒增殖,使患者排毒量减少,排毒期和病程缩短。早期用药疗效好。金刚烷胺口服0.1次,每日2次,小儿4~5次mg/kg日,分2次服,共服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较金刚烷胺疗效高,半衰期长,副作用小。治疗量为0.1g,每日2次,口服。

  此外,中草药对流感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较好,值得很好研究。我国有学者采用α-干扰素气雾剂治疗小儿流感,退热效果明显。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就地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三)药物预防已有流行趋势单位,对易感者可服用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0.1g,每日1次(儿童及肾功不全者减量),连服10~14日;或病毒唑滴鼻,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此外,亦可采用中草药预防。

  (四)应用流感疫苗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但因病毒易发生变异而难以对流行株作有效预防。减毒活疫苗采用鼻腔接种,使之引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从而产生免疫力。每人每次0.5ml,在流行季节前1~3月喷施双侧鼻腔。老人、孕妇、婴幼儿、患有慢性心、肺、肾等疾患及过敏体质者,不予接种。灭活疫苗采用皮下注射,副作用小,因大量制备较困难,仅用于减毒活疫苗禁忌证者;每次剂量:成人1ml,学龄前儿童0.2ml,学龄儿童0.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