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26浏览:
次
麻疹病毒由呼吸道粘膜或眼结膜侵入,在局部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复制增殖,1~2天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通过白细胞带至网状皮系统增殖。约经3天,大量繁殖的病毒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广泛受累,病毒在这些组织里复制增殖,造成组织炎症、坏死、引起高热、出疹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特点是全身淋巴组织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和浸润,形成多核巨细胞,如咽部淋巴组织、扁桃体、支气管旁及肠系膜淋巴结、兰尾、肠道淋巴组织中,镜检可见大小不等,含有100个以上的核、胞浆内及核内均有嗜酸性包涵体的细胞,称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cells)。另外在皮肤、粘膜、呼吸道及上皮还可查见形态不规、胞核单个或数十聚集成球状,胞浆伊红色的细胞,谓上皮巨细胞。上述细胞于前驱期及出疹后1~4天常见,故有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麻疹皮疹多认为系麻疹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后发生Ⅳ型变态反应所致。其病变为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坏死、角化脱屑,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红细胞及血浆渗出。麻疹粘膜斑与皮疹相仿,由于粘膜与粘膜下炎症引起局部充血、渗出、坏死及角化。胃肠粘膜也有类似病变。
麻疹病程中呼吸道病变较显著,有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粘膜可坏死形成溃疡;肺泡壁有增生和细胞浸润,有多核巨细胞及透明膜形成等。一般当皮疹出现时,肺部多核巨细胞消失,而T细胞功能低下者,则巨细胞持续不退,常因形成麻疹巨细胞炎死亡。患者肺部除有麻疹病毒原发损害外,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合并脑炎时,脑组织可见多核巨细胞、炎症充血水肿与脱髓鞘改变。肝肾等实质器官可见上皮细胞变性或灶性坏死。心肌也可出现间质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
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产生血凝抑制抗体,抗融合因子F抗体及补体结合抗体。前两者均有中和作用,出疹后1~3天就可检出;初为IgM,出疹后7天达高峰,1~3月后下降,IgG抗体比IgM晚1~2天出现,存在时间长,具有特异保护作用。然而细胞免疫在清除病毒方面可能起着更为重要作用,因免疫球蛋白缺乏者,麻疹病程不延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既使用大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其麻疹病仍迁延不愈,且常因而死亡。麻疹感染过程中,非特异免疫反应也有变化,如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移动力下降;皮肤超敏反应减弱;临床上湿疹、哮喘、肾病减轻,结核菌素试验转阴等。依上述看,麻疹的免疫机理是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还有免疫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
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三)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非典型麻疹]
(一)轻型麻疹 见于1岁以内婴儿,免疫尚未消失,接触麻疹后被动免疫者或曾接种麻疹减毒疫苗者及第二次得麻疹者均为轻型。
潜伏期长,可达20天以上,症状轻,低热2~4天可为唯一症状;或伴少许皮疹,2~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或粘膜斑不典型,为细小白点,无红晕,1日内即消失。极少有并发症。
(二)重型麻诊 由于病毒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低,或因严重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可为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等。
病人起病后即有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谵妄昏迷、抽搐、紫绀、呼吸急促等严重中毒症状。皮疹呈暗红色,融合成片,或为疱疹样,可融全成大疱;也有呈出血性,同时伴内脏出血;有的患者皮疹稀少,颜色暗淡,迟迟不能透发或皮疹未透骤然隐退,并出现循环衰竭。本型麻诊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三)异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主要发生于曾接种麻诊灭活疫苗者。多出现于接种后6个月~6年再感染野麻疹病毒或接种减毒活疫苗时。其机理多认为是一种Arthus反应,也有人认为灭活的麻疹疫苗不能剌激机体产生抗-F1蛋白抗体。仅能产生抗—HA抗体,因而无法阻抑病毒在细胞间传播。由此产生的病毒抗原剌激机体产生继发抗-HA抗体,所以该病人有高效价抗—HA抗体反应。
本型临床特征: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体温高,多达40℃以上,热程长,约半月左右。起病1~2天即出皮疹,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向躯干、面部蔓延。此疹多样,呈荨麻疹、斑丘疹、疱疹或出血疹。多数无麻疹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症状。常伴肢体水肿、肺部浸润病变,甚或有胸膜炎症渗出。血清血凝抑制抗体可急骤高达1:1024,也有高达1:100000.
(四)成人麻疹 成人患麻疹时,一般中毒症状较儿童为重,但并发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