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放射诊断学第二章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第二节正常X线表现(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2浏览:

 六、颈内动脉造影(Internal carotid angiography)正常表现(图2-15)
 


图2-15  正 常 颈 动 脉 造 影
 
  颈内动脉进颅后向上前行,在鞍背处转向前,进入海绵窦。在前床突附近向后上作S状弯曲绕行,通常称此为虹吸。于前床突内侧穿过硬脑膜后,形成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向外上行约1cm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先分后分出眼动脉、后交通支及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向前内行达大脑纵裂处即转向上行于大脑半球内侧面,达胼胝嘴后即行于胼胝沟内,改称胼周动脉,沿胼胝体后行。胼周于前端分出胼缘动脉,居于扣带沟内。大脑前动脉上行段向前发出一小支,分布于额叶内侧面为额极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出后,先于额叶下面与颞极间的侧裂池内,向外行,然后转向外上,进入外侧裂,故称之侧裂段。它沿此裂向后上行,先后分出额顶叶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分布于大脑半球前2/3的凸面。各支位置较恒定,在侧位片上,大都能识别。
 
  脑血管造影侧裂三角及侧裂点(Sylvian triangle and sylvian point on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大脑中动脉于脑岛前下缘,距内板2~3cm处向后上弯曲进入外侧苏氏裂,称侧裂段,由一主干或2~3分支构成。脑岛位于外侧裂深处,略呈三角形,上缘水平。侧裂段后上行于脑岛时分出5-8支额顶升动脉,最前一支垂直向上形成侧裂三角前缘,其他支斜向后上呈扇形,抵脑岛上缘后折返并由外侧裂穿出脑表。侧位片上,折返段血管走行方向与x 照射方向一致而形成浓点。各浓点的连线多呈直线或凹面向下的弧形,最后一浓点为侧裂段折转出裂所致,称之侧裂点,距颅骨内板3.0~4.3cm.由人字缝尖以上2cm至前床突尖端的联线为为床顶线,侧裂段位于该线上及下各1cm的范围内。侧裂三角在侧位片中位于大脑半球的中部,可根据它的移位及变形推断幕上占位病变的部位。
 
  在正位片上,大脑前动脉居中线,大脑中动脉则居外方。此两大分支与颈内动脉形成“T”字形,它们各自的分支互相重迭而不易辨认。
 
  正常的脑动脉随脑回及脑沟而起伏,因而呈柔软弯曲状,管径自根部至远端渐次变细,外形光滑。
七、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现(图2-16、17)

  

图2-16 胸髓碘油造影正位1.脊髓  2.神经鞘袖

  图2-17胸髓碘油造影侧位1.脊髓2.椎体 3.椎间盘

  在正位片上,碘油呈柱状不透光影,位于椎管中央,其宽度比椎管略小,油椎两侧密度更高,中间密度较低呈相对之条状透光影,前者为蛛网膜下腔,后者为脊髓。在脊髓园锥以下,油柱密度均匀。脊神经根伸向鞘膜管的部分呈小三角形突起,两侧对称,称为神经鞘袖。

  在侧位片上,造影齐出呈柱状,前缘比较光滑,仅相当于椎间盘的部位轻微凹陷,后缘因解剖毗邻结构关系,显得不太光整。通常之侧位垂直投照片,如果造影剂量少并不能显示真正的脊髓前后缘情况,只有采用俯卧位水平投照,才能真正分别显示脊髓前、后缘情况。

  八、副鼻窦(Paranasal sinuses)及乳突(Mastoid)

  (一)正常副鼻窦

  为鼻腔周围颅面骨中的含气空腔,共四对、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它们的内壁上皆衬有粘膜,它们各有一定部位,形状及出口。

  副鼻窦的X线检查方法有平片、断层摄影及造影检查。其中平片是最基本的方法。

  因副鼻窦居于面部及鼻腔左右两侧互相重迭,需采用不同照相位置。目前多采用华氏位(Water),也称为鼻颏位。投照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颏部置于台面中线,头略仰,使鼻尖距片匣约2cm,听眦线与台面呈37°角。X线中心垂直射于底片上。

  正常影像(图2-18):

图2-18 正常副鼻窦,华氏位(Water)

  上颌窦 位于鼻腔两侧,为倒置的三角形透光区,左右大致,骨壁清楚,粘膜可不显影或为沿窦壁厚度不超过1mm的软组织影。

  额窦位于两眼眶的内上方,左右各一,不一定对称,正常额窦气化程度差异大,气化良好的额窦略呈花瓣状。

  筛窦位于鼻腔和两眼眶间的小蜂窝状影,为筛窦前群。筛窦后群在此位置中位于眼眶内下方并与鼻腔侧壁重迭,不易观察。

  蝶窦 因与上、下颌骨重迭而不易观察,常用颏顶位检查。

  (二)乳突侧位摄片法及其正常表现

  乳突(Mastoid)是颞骨的一部分,和中耳之间有鼓窦相通。鼓窦在中耳的后上方,大小约1cm左右的腔隙。乳突位于鼓窦之后,为一些有规律的蜂窝样气房。它们的内面都衬有一层粘膜。

  乳突体积小,结构比较复杂,与周围多种结构重迭,故需多个检查位置。常用的乳突侧位像之一为劳氏位,即双15o位。摄片时使患侧贴X线片匣,X线中心线向面及向足各倾斜15o,并经健侧外耳道后及上方各6cm处射向片匣中心。正常影像(图2-19)

  1.岩骨呈三角形密影,中间稍偏前可见内、外耳道重迭所致的双环影。

  2.颞颌关节位于外耳道之前。

  3.鼓窦位于外耳道后上方约1cm.

  4.岩骨后缘有乙状窦压迹形成从后向前下行的带状淡影。

  5.岩骨上缘密影包括鼓室(即中耳)盖。

  6.乳突气房发达者为气化型,气化差如颅骨板障者为板障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混合型。

图2-19 乳突,劳氏位

1.外耳道 2.内耳道 3.鼓 窦 4.乳突气房 5.乙状窦压迹

6.耳 廓 7.鼓室盖 8.颞颌关节 9.后颅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