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放射诊断学第二章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第二节正常X线表现(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2浏览:

四、头 颅

  为了系统分析头颅平片,应按以下顺序,逐项观察(图2-9及图2-10)。

图2-9头颅侧位

图2-10头颅-后前位(中心X线垂直)

  (一)头颅(Vertex)

  它由额骨、顶骨、颞骨及枕骨组成。

  1.头皮(Scalp)

  在常规照片上呈密度和厚度一致的淡影。头皮内若有金属异物和软组织肿块均可显影。

  2.颅板(Tables of skull)

  成年人颅骨可分为内、外板(Inner outer tables)板障(Diploe)。骨板相当长骨的骨皮质。外板较内板厚,厚度约1~2mm.板障为松质骨,居内、外板之间,呈颗粒状,厚度变异大,厚者可达2~3cm.婴儿板障尚未发育,老年人板障则因骨化,分层皆不清。

  3.颅缝(Cranial sutures)

  为两块颅骨衔接处,呈锯齿状。额、顶骨间为冠状缝,顶、枕骨间为人字缝,都可在侧位片中显示清楚。颞、顶间为鳞状缝,侧位片中能见度较差。颅缝间多余的骨块,为缝间骨(Wormian bone),多见于人字缝,不可误认为骨折。颅缝宽度不超过2mm,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窄。冠状缝、人字缝和矢字缝约30岁闭合。

  4.脑回压迹(Convolutional markings)

  是脑回在颅骨内板上压近形成的边缘不清的凹陷,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透光影,形如手指印,故又名为指状压迹。

  5. 血管压迹(Vascular markings)

  (1)脑膜中动脉压迹(Vascular markings)

  是脑膜中动脉压迫内板形成的树支状沟槽,X线表现为较清晰条状透光影。主干由蝶骨嵴外端向上行于冠状缝之后,分支渐细,呈枯树支状,边缘清楚,后支较细,由颞骨鳞部内面向后呈平直走行。注意和骨折线鉴别(见表2-2)

  (2)板障静脉压迹(Middle meningeal artery channel)

  位于板障内故名。多见于额及顶部,轮廓不如动脉压迹清楚,数目多少、走向及粗细变异较大,可互相吻合呈星芒状。

  (3)静脉窦压迹(Diploic vein markings)

  在侧位片上,常可见横窦及与其相连续的乙状窦压迹,呈边缘不清楚的窄条状透光带由枕内粗隆沿枕骨前行抵达岩骨后转向下。

  (4)蛛网膜粒压迹(Venous sinuses markings)

  多位于矢状缝两旁,X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小圆形透光区,直径约0.5cm.

  (二)蝶鞍(sella turcica)

  是观察头颅平片的重点。因它位于颅底部的中央,无论鞍内或蝶鞍附近或离其较远的颅内占位病变常直接地或间接地受影响,并发生相应的骨质改变。

  1.结构

  蝶鞍前方以鞍结节及向下延续的前壁为界,鞍结节两侧的蝶骨小翼对称地向内后方的骨性隆起为前床突。鞍背为蝶鞍后界,其前缘的外上角有后床突指向外方。蝶鞍与其下方的蝶窦隔以鞍底。鞍底为一薄层密质骨,轮廓清楚,侧位片中平直或轻度凹陷。正位片中平直或轻度凹陷。正位片上可见鞍底轻度隆凸、平直或轻度向下凹陷。部分鞍底左右不对称,一侧稍高于对侧而呈一斜坡。

  2.大小

  前后壁间最大距离为前后径,约8~16mm(平均11.5mm);前后床突间联线至鞍底间最大垂直距离为深径,约7~14mm(平均9.5mm)(图2-10)

  A B为前后径,E F为前后床突间联线,C D为深径

图2-11 蝶鞍大小之测量

  3.形状

  有椭圆形、圆形和扁平形三种。成人者大多为椭圆形,小儿以圆形占多数。

  (三)颅内生理性钙化(Pineal body calcification)

  正常情况下,颅内某些结构可以钙化,无病理意义,故称为生理性钙化。

  1.松果体钙化(Pineal body calcification)

  其大小和形状差别相当悬殊,小者如针尖,大者不超过1cm.。位置较恒定。侧位片上简略的定位方法为:①鞍疹项端向后及上方各3cm;②外耳道中点上方4cm及后方1cm.在正位片上居中线。

  2,脉络丛钙化(Choroid plexus calcification)

  X线片上表现为一小团钙化点,位于松果体的后及下方各2cm处,常左右同时钙化。在正位片上居中线两旁。

  3.大脑镰钙化(Falx cerebri calcification)

  常位于大脑镰的前部,向上延至矢状窦,正位片上表现为中线上的一条致密影。

  4.床突间韧带钙化(Interclinoid ligament calcification)

  表现为前、后床突间韧带钙化,形成所谓“桥式蝶鞍”“或封闭蝶鞍”。

  (四)岩骨尖部及内耳道

  在正位片上投影于两侧眼眶内,内耳道左右大致对称,大小相差一般不超过2mm,上下缘清晰,可互相平行或中段稍宽。其宽径为5-8mm,平均5.0mm

五、气脑及脑室造影正常表现

  以脑室造影为例,加以描述其正常表现(图2-12、13、14)

图2-12  前 后 位

图2-13  后 前 位

图2-14  侧 位

  1.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它分为前角、体部、三角区、后角和下角五部分。侧位片上,五部分均可显示。在前后位片上,两侧脑室前角与体前部影像重迭,居中线两旁,略呈矩形,两侧对称。中间的纵行线状致密影为透明中隔。在后前位片上,因两侧脑室体部皆逐渐向外下行,与下角相联,而形成骑跨中线的八字形,后角影常呈一类圆形低密度区与上述部分重迭。

  2.三脑室位于两丘脑之间。在侧位片上,它显影浅淡,呈一不规则的四边形。上下两缘较长而光滑,呈弓状上突。前后两缘较短而不平整。前上缘有视隐窝及漏斗隐窝。后缘有松果体及其上隐窝。前上方有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后下端与中脑导水管相接。近脑室中心有类圆形致密影为中间块。前后位片上,呈窄带状,居于中线,在透明中隔下方。后前位片上,呈带状,较宽短,亦位于中线。

  3.中脑导水管在中脑内,偏居背侧。其腹侧为大脑脚,背侧为四迭体。在侧位片上,呈细管状弓向背侧,向下与四脑室相连。在后前位片上呈管状,位于中线,在前后位片上多不显影。

  4. 四脑室在侧位片上,呈三角形,底在前,顶向后上,在后前位片上,呈菱形,位于中线。

  5. 脑池与脑沟脑池为扩大的蛛网膜下腔,位置恒定,形状各异,个体差异大。脑沟呈窄带状,宽约1~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