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放射诊断学第二章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基本病变X线表现(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2浏览: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1.平片表现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及血肿等,可依它们占据的位置、大小、发展速度及内部结构(如钙化)不同,出现多样化X线表现。

  (1)颅内压增加征象:无论那一种占位性病变都会使颅内压力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常以蝶鞍变化出现较早,其变化如上述。

  (2)肿瘤钙化:颅内肿瘤因坏死、出血、较易发生钙化,囊壁及血管也可发生部分钙化。钙化不能表示肿瘤的大小,因不是瘤块整体钙化,故多数只能表示肿瘤的所在部位,例如颅咽管瘤(图2-24)。

图2-24 侧位片显示鞍上颅咽管瘤钙化及颅缝增宽

  (3)局限性骨质改变:邻近颅骨的肿瘤可引起骨质增生,骨板变薄或骨质破坏。常见于大脑凸面脑膜瘤和胶质瘤。根据骨质改变可进行定位诊断(图2-25)。

  (4)血管压迹改变:由于肿瘤的血液供给丰富,可见局部血管压迹增多和增粗,常见于脑膜瘤(图2- 25)。

  (5)生理性钙化移位:松果体位于中线,其钙化可被一侧占位性病变推向健侧。

图章-25 右顶叶矢旁部脑膜瘤,右侧位右顶骨后上部颅内板增生,有一条增宽血管自脑膜中动脉前枝分出引向骨增生区域。蝶鞍显示鞍外肿瘤之典型征象:鞍背后床突消失,鞍底骨萎缩。

  2.脑室造影改变

  (1)凡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肿瘤,常使脑室系统中线结构(透明中隔,三脑室及导水管)向对侧移位。对侧侧脑室扩大。根据肿瘤所在部位,患侧侧脑室可发生不同形式的压缩变窄和移位,甚至完全闭塞。贴近脑室的肿瘤早期即可使脑室发生局部受压变形(图2-26,27)。

图2-26 大脑各区占位透明隔和第三脑室移位关系

  (2)第三脑室、中脑及松果体肿瘤的主要改变为两侧脑室发生对称性扩大,移位不显著,同时有全部或部分第三脑室狭窄变形。

  (3)后颅凹肿瘤除使两侧脑室对称性扩大外,第三脑室也扩大,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可发生移位、变形或闭塞等。

  必须指出,个别颅内肿瘤病例,气脑造影可示脑室正常,无移位或变形,系大脑广泛浸润型脑胶质瘤。

 3.脑血管造影改变

  (1)颅内肿瘤在脑血管造影上的主要改变有二:一是血管移位,另一是病理血管及肿瘤的血循环。故脑血管造影,不仅能籍以确定肿瘤位置,还可为确定肿瘤的性质提供线索(图2-28、29)。

图2-27 大脑半球各区占位病变脑室变形

图2-28 左 额 叶 脑 膜 瘤

  侧位示大脑中动脉稍向后下移位,在额叶下部有瘤血管影。前后位示大脑前动脉明显向右侧呈弧形弯曲,大脑前动脉与中动脉形成“O”字形征。

  颅内肿瘤推挤邻近的脑和血管,使血管发生移位、靠拢或分开、牵直或迂曲,因而可根据其改变情况进行定位。例如在正位片上,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说明该侧大脑半球有肿瘤。在脑血管造影正位片上,因占位性病变位置不同,引起大脑前动脉侧移位的形态亦异。可出现一些特殊X线征象,有助于定位。例如大脑镰征(falx sign):当占位性病变位于额叶后部或顶部矢状窦旁或大脑凸面偏上时,大脑前动脉的远段因大脑镰的阻挡而无移位或轻度向键侧移位,其近段于大脑镰游离缘平面则向健侧急剧转折,形如钩状,称为大脑镰征阳性。如占位性病变位于大脑镰或其旁侧,大脑前动脉近、远段同时向健侧呈圆弧形移位,无钩形,称为大脑镰征阴性。额极征(Frontopolar sign)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如于额极或胼缘动脉分支处屈曲成角,指向患侧,称为额极征阳性。这是由于额极或胼缘动脉的牵拉作用所致,多见于顶颞部较大占位性病变。若额极或胼缘动脉失去牵拉作用,额极或胼缘动脉可与大脑前动脉一起移向健侧,分支处呈十分光滑的弧形,称为额极征阴性,多见于额叶前部占位性病变。又如在侧位片上,胼周动脉及胼缘动脉下移、牵直,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矢旁区:大脑中动脉侧裂段上移,分支集拢,说明肿瘤在颞区,若该段下移,则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大脑中动脉侧裂段上移,分去集拢,说明肿瘤在颞区,若该段下移,则说明肿瘤在额叶或顶叶。

  根据肿瘤血管的形态、分布范围、循环速度和动脉的来源等,可以判断肿瘤的性质。如脑膜瘤可见供养动脉来自该侧颈外动脉,肿瘤内动脉呈放射状或栅栏状排列,持续显影时间较长;恶性胶质瘤的肿瘤内循环常表现为排列杂乱、粗细不等的血管,可见引流静脉早期显影等。

  (2)颅内血肿属占位性病变。脑血管造影表现以血管移位为主,常见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脑外血肿除发现有血管移位外,还可见脑表面的血管与颅骨内板间有无血管区出现(图2-30)。脑内血肿的造影表现与脑瘤的占位效应相似。

图2-30 额顶叶慢性硬膜下血肿前后位示大脑前动脉向健侧移位,大脑中动脉的未梢枝向内移位,额顶叶外上部显示无血管区。

四、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椎管内肿瘤的种类很多。临床上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分为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硬膜内肿瘤和硬膜外肿瘤。

  (一)平片表现肿瘤所在平面之椎弓根内缘变平、凹陷、变窄或消失,椎弓根间距离增大和椎体后缘凹陷以及椎间孔增大、局部骨质破坏、钙斑和椎旁软组织块影等(图2-31、32、33)。

  (二)脊髓造影表现根据梗阻面的形态可确定肿瘤的部位。

  1.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梗阻面呈杯口状,脊髓受压移位(图2-34)

  2.硬脊膜外肿瘤:梗阻面呈梳齿状,一侧油柱边缘受压变平,脊髓移位较轻(图2-35)

  3.脊髓内肿瘤:脊髓局部膨大呈梭形,无移位(图2-36)。

          图2-31 正位,椎弓根距离增大  图2-32 侧位,椎间孔扩大

图2-33正位,椎旁软组织块影

     图2-34髓外硬膜内肿瘤下行碘油造影    图2-35硬膜外肿瘤上行碘油造影                

图2-36髓内肿瘤上行碘油造影

  五、副鼻窦异常表现

  (一)窦腔混浊、密度增高

  可因副鼻窦粘膜充血、水肿或增厚;或窦腔内有渗出液、腔液或血液软组织肿块所致。窦壁骨质增厚及其周围软组织肿胀,也可出现窦腔密度增高。如一侧副鼻窦发育不良,则该侧窦壁较厚,窦腔透光度减低,勿误为病变。

  (二)粘膜增厚

  急性炎症时粘膜充血水肿,或慢性炎症粘膜纤维增生时,可见与窦壁平行的环形软组织影。若粘膜肥厚凹凸不平,常为过敏反应性改变。

  (三)窦腔内软组织块影

  炎性息肉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呈半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与窦壁相连。单发、边缘光滑的软组织块影,位于上颌窦下壁,多为粘膜下囊肿。边缘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多为肿瘤所致。

  (四)窦壁骨破坏

  多为恶性肿瘤所致。呈侵蚀性破坏,边缘不规则。

  六、乳突异常表现

  (一)乳突气房消失

  急性炎症因乳突气房粘膜肿胀,气体吸收及炎性渗出,使乳突气房呈云雾状密度增高或因气房间隔骨吸收而模糊。慢性炎症时,则逐渐出现反应性骨增生,表现为密度增高,看不清乳突气房的结构。

  (二)肉芽组织及胆脂瘤形成

  慢性炎症时,有肉芽组织增生,可使上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轻度扩大,边缘多不清楚。胆脂瘤并非真正肿瘤,实为脱落上皮积聚堆成的团块,呈灰白色,表面有光滑的上皮囊膜,胆脂瘤好发于上鼓室、鼓窦入口及鼓窦区,易引起颅内并发症,应及早诊断与治疗,因胆脂瘤生长缓慢,且有包膜的炎性肿块,使其周围骨壁发生骨增生,从而在X线片上形成边界清楚,光滑整齐的透光区,周围有致密硬化缘围绕。肉芽组织与胆脂瘤两者有所不同,典型者容易区别,不典型者应结合病史等资料,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