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22浏览:
次
第五节 常见疾病X线诊断
一、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 Pyogenic Arthritis)
(一)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Hematogenous pyogenic osteomyelitis)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所引起。细菌常停留在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引起炎性改变,逐渐形成许多小脓肿,破坏骨小梁。脓液可突破骨皮质而在骨外膜下扩散,还可向骨髓腔蔓延并在该处形成脓肿。脓液对骨膜有刺激及破坏作用而产生骨膜反应,由于炎症使血管栓塞或脓液将骨膜抬起,都可使所供应骨质的血液断绝而坏死,形成死骨。骨膜反应虽然可使骨膜增厚,但仍可被脓液侵蚀、破坏、形成窦道,小死骨及脓液都可经窦道排出(图2-49)。总之,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过程中,骨质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急性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慢性期则以骨质增生为主。
图2-49 化脓性骨髓炎蔓延途径示意图
X线表现:
1.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pyogenic osteomyelitis)
(1)早期:约24h内,仅见患处软组织肿胀,即皮下脂肪与肌肉层间界线模糊并有许多白线贯穿两层之间。当骨骼表现正常时,常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图2-50)
图2-50 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软组织肿胀
(2)发展期:约在发病后10d左右,在干骺端内见骨小梁轮廓模糊或由脓肿造成的许多小而不规则的透光区。破坏区逐渐扩大,累及骨干甚至另一干骺端,在骨皮质及骨松质内造成多数不规则的破坏区。严重者可产生病理性骨折。在骨内病变发展的同时,可见骨皮质外面散在的平行型骨膜反应,并逐渐在患区周围形成一完整的厚度不均匀的包壳、密度仍低于骨皮质。有时可形成死骨,长条形骨块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密度较高(图2-51)
图2-51股骨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程各阶段改变
A.股骨下端干骺端内病灶 B.病变扩展到全骨干有平型骨膜反应 C.骨膜增生明显骨破坏更多D.骨膜增生更多,形成包壳,骨干出现大块死骨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期的延续。两期间无明显分界。临床上已无急性表现,病变也由破坏为主转变为增生为主。
(1)骨质增生及破坏同时存在,以增生为主。骨内密度不规则地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在骨质增生中,常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骨质破坏区。
(2)骨膜增殖,骨(包壳)的密度较急性期时更大,厚薄不一或呈不规则形,最后与骨皮质融合,致使患骨增粗,轮廓不整齐。
(3)死骨存留。死骨的特点是大而表浅,多为长条形,其长轴与骨干平行。小的死骨可经窦道排出体外;大的则需手术摘除。
(二)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Traumatic pyogenic osteomyelitis)
凡因外伤,细菌直接侵入骨内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统称之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其病理变化与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相似。由于伤口的引流作用,使骨内感染不致在骨内及骨膜下广为扩散。X线片上可见病变范围小,包壳的长度及厚度都比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小,骨内的坏死及增生程度也轻。病变部位可有死骨及金属异物(图2-52)。
图2-52 肱骨火器性骨髓炎。有局限性骨质增生1.金属异物 2.死骨
(三)慢性骨脓肿(Brodie氏脓肿)(Chronic abscess ,Brodie‘s abscess)
是一种局限性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儿童及青年较为常见。脓肿大都局限于长骨的干骺端,以胫骨上下端及桡骨的下端多见。脓腔逐渐为肉芽组织所代替。一般是由于致病菌的毒力小或是机体的敏感性不高所致。其X线再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有一环形骨质硬化带。破坏区中很少有死骨,偶尔可见有小死骨。由于脓肿一般位于骨的深部,所以附近无骨膜反应,亦无周围软组织肿胀或窦道形成。
(四)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arthritis)
为化脓性细菌侵犯关节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多为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经血液进入关节所致,也可由外伤、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蔓延而来。其X线表现为:
1. 早期关节内有化脓性炎症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常有充血及水肿,表现为软组织厚于健侧,层次不清。关节囊因关节内积液而膨胀,脂肪层被推移呈弧形。偶尔可见关节间隙轻微增宽,应与健侧对照,才不会漏诊。
2.关节间隙狭窄化脓性细菌进入关节后首先引起的滑膜炎。渗出液内含有大量中性白细胞。白细胞死亡后所释放出的大量溶蛋白酶、很快地溶解关节软骨。根据关节软骨被破坏的程度,常于发病后短期内出现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完全消失。
3.关节面改变关节软骨被破坏后,即可进一步破坏软骨下骨质。最早出现在关节面的相互接触部分,即负重部分。表现为关节面模糊和不规则。继而形成较大的破坏区,形成死骨。由于机体的修复作用,破坏区周围因骨质增生而密度增大,关节边缘有唇样骨质增生。当骨小梁贯穿关节间隙以联接两侧骨关节面时称之骨性强直。
4.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严重时可引起脱位或半脱位
二、骨及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结核杆菌经血行达骨或关节。常停留在血管丰富的松质骨内,如椎体、骨骺与干骺端以及关节滑膜。它最好发于脊椎,其次为髋及膝等部位,多单发。本病特点为慢性、进行性及局限性骨破坏,极少有增生修复反应,容易侵犯邻近关节,引起结核性关节炎。
(一)长骨干骺端结核(Metaphyseal tuberculosis of long bone)
病变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股骨上端,大多位于干骺端的一侧。基本病变为干酪性坏死、液化及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X线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区,范围较小,边界较清楚,其中常有几颗大小如米粒或黄豆粒的小死骨,周围有明显骨质稀疏,无骨质硬化现象。当病灶接近骨皮质时,偶尔可见到薄层平行型骨膜反应。病灶亦可穿破骨皮质及骨膜,侵犯软组织,形成窦道。如不及时治疗,病灶还可自干骺端蔓延至骨骺,甚至侵入关节,总之,骨结核的特点是以破坏为主,很少有增生反应。(图2-53)
图2-53 股骨干骺端结核,示空洞及不规则之小块死骨
(二)脊椎结核(Tuberculosis of spine)
为骨结核病中最多见者,约占全身与关节结核的三分之一。好发于胸椎及腰椎,其X线表现(图2-54、55)
1.椎体破坏结核菌经血行播散进入骨内后,首先产生结核性肉芽组织,引起骨质破坏,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破坏区。骨质破坏区逐渐扩大,常可发生楔状变形。
2.椎间隙变窄 椎体破坏后,容易侵犯附近的椎间盘,故常见椎间隙变窄甚至完全消失。
3.椎旁脓肿(Paravertebral abscess)结核灶坏死组织液化,脓液穿破骨质并在周围软组织内聚集形成椎旁脓肿。脓肿的部位不同其表现也不一样:颈椎结核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增厚,胸部脓肿为椎旁梭形软组织包块;腰部脓肿使腰大肌阴影增宽。
(三)结核性关节炎(Tuberculous arthritis)
它分为滑膜型关节结核与骨型关节结核两类
图2-54 第1.2腰椎结核,示椎体破坏与椎间隙变窄,该处脊柱后凸,并右侧腰大肌脓肿
A.正位 B. 侧位
图2-55胸椎结核,两椎体破坏严重,椎间隙消失,椎旁脓肿呈梭形(箭头所指)
1.滑膜型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
(1)关节间隙改变:结核性滑膜炎可产生大量渗出液,内含纤维素和淋巴细胞,对关节软骨的破坏缓慢,故早期见关节间隙增宽的机会多于化脓性关节炎。晚期,关节软骨破坏严重,可见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2)骨关节面破坏:滑膜炎所产生肉芽组织侵蚀关节软骨及骨关节面,引起虫蚀样破坏,常开始于不承受体重的边缘部分。肉芽组织如在关节软骨下蔓延,则侵蚀骨关节面及其下方的骨质,X线片上显示其轮廓不规则及模糊不清。骨质增生很少见。
(3)早期病灶附近骨质稀疏,随着病变的发展,附近骨质稀疏更明显。
(4)骨质破坏严重时可产生脱位或半脱位。愈合时,破坏区边缘虽不规则但轮廓变清楚,可产生纤维性强直。如并发化脓性感染则可产生骨性强直。
2.骨型关节结核的X线表现
(1)骨骺及干骺端改变:常于骨骺或干骺端内有局限性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楚或模糊,周围骨质稀疏而无增生,破坏区内有多块密度较大的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死骨。所在骨皮质表面可有轻度平行型骨膜反应。
(2)关节间隙及关节面改变与滑膜型关节结核相似,至晚期呈混合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