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次
较少见,是股骨头从关节边缘起全部坏死,头下型股骨胫骨折常常可以引起全部坏死。我们在随诊过程中,头外型始终保持着“正常”结构,骨密度相对增高。随着时间推移,头骨折端不断吸收,股骨头逐渐变小,但关节面仍然完整。激素性股骨头全部坏死与上述不同,开始在头颈交界处出现多条吸收带和多个囊状破坏区。随后头关节面破坏,大块死骨裂解,股骨胫端形成一条很宽的硬化带,最终造成股骨头残缺,凹凸不平,骨化不均。头坏死十分广泛者,还可以累及颈部、髋臼,形成多个囊状破坏区,中心有小死骨,外围有硬化环。
(2) 股骨锥(楔)型坏死
最多见。正常股骨头坏死分为中心持重区和内、外无压区。头中心锥形坏死区即为持重区骨坏死。早期,正位X光片仅见股骨头中心相对骨密度增高,骨小梁相对较粗,而内、外无压区骨质疏松,骨小梁相对变细。但是,这些征象应与老年人股骨头骨疏松相鉴别。中期,数月后大块死骨周围出现“V”形(实际为漏斗形)骨吸收带,并不断向头侧进展,死骨缩小。晚期头顶塌陷,当吸收带中的肉芽组织变为纤维组织时,头塌陷到一定程度即不在塌陷。
(3) 股骨头顶半月状坏死
此型发生率很高。骨坏死发生于股骨头的前上方,死骨呈半月状。髋关节蛙式外展位X线照片显示最为清楚。初期X线表现为“雪帽”征,即股骨头程半月状骨密度相对增高。随着肉芽组织对死骨的移除,陆续出现骨吸收带、骨硬化带、囊状破坏、硬化环、关节塌陷,关节下面壳状骨折片、关节间隙狭窄、骨片吸收、关节间隙又复增宽等一系列征象。
(4) 股骨头灶性骨坏死
是最轻的。初期股骨头内有的区域骨小梁粗,有的细,混合存在。随后粗的骨小梁被吸收形成囊变,中心有死骨,单发或多发。如囊内被新生骨充填,而破坏区消失。如被肉芽组织充填,则长期保留。这一类型一般不发生头塌陷。
(5) 股骨头核心性坏死
X线表示股骨头中心有块死骨,死骨吸收后形成大的囊状破坏,边缘比较清楚,头顶轻微塌陷。病理大切片可见囊内均为致密的纤维组织充填,证明大块死骨被吸收后,即使没有相应的新生骨充填,也不会继续塌陷。
(6) 非血管性骨坏死
这是另一类型骨坏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大股骨头普遍硬化,骨结构大部消失,只隐约可见小的疏松区,看不到死骨块。病理证明这一类型是骨内存在着多发散在的小片骨细胞坏死灶及破骨细胞性骨吸收。骨微血管造影显示骨内毛细血管显影良好,只是骨髓脂肪细胞大部消失,代之以活跃的成骨组织,骨髓内形成紊乱的新生骨。因此X线表示股骨头硬化,骨结构消失,显示绝对性骨密度增高。这一类型不发生大块死骨,不发生股骨头塌陷,而以股骨头增大为其特征,成为髋膨大(coxa,magna)。这一类型称为非血管性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