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4浏览:
次
脑囊虫病(cerebral cysticercosis)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50%-70%的囊虫病累及脑。也可寄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以皮下、肌肉、眼、口腔多见,肺、心脏、骨骼少见。
流行病学
本病在墨西哥、中南美、非洲西部和南部、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常见。在我国以东北、华北地区多见,西北地区及云南省次之,长江以南少见。好发于青壮年,14-50岁发病占80%,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5:1.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人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和终末宿主。其感染方式有:①内在自身感染:患有绦虫的病人,由于呕吐或肠道逆蠕动,使绦虫妊娠节片回流至胃内,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逸出六钩蚴,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与淋巴循环而输送至全身和脑,发育成囊虫蚴。②外在自身感染:绦虫病人的手部沾染虫卵,污染食物,经口而感染。③外来感染:病人自身并无绦虫寄生,因摄入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而感染。
病理改变
典型包囊有薄壁包膜或多个囊腔,为5-10mm.儿童常见数百个囊尾蚴组成的粟粒样包囊,脑膜包囊使CSF淋巴细胞增多,脑实质包囊内蚴虫很少引起炎症,通常在感染数年内蚴虫死亡时出现明显炎症反应,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由于囊虫侵入颅内的数目、部位不同,以及囊虫的发育过程和死亡不一,因此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情波动。少数病例由于大量囊虫进入脑内,发病急骤,出现明显的精神和神经障碍,甚至迅速死亡。一般而言本病神经损害取决于囊虫数目和位置所致的机械效应及囊虫引起的炎性和中毒反应。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灶神经体征、癫痫、精神障碍等。按临床特点可分下列类型:
①脑实质型:
由一次大量感染后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反应性炎症变化等。临床表现有精神异常、全身性癫痫、瘫痪、失语、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共济失调和昏迷等症状,不能以脑的局灶损害解释。
②蛛网膜或脑膜型:
脑膜包囊破裂或死亡引起头痛,交通性脑积水和脑膜炎等;基底池内包囊转化为葡萄状后不断扩大,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累及蛛网膜下腔出现蛛网膜下腔梗阻和炎症。
③脑室型:
第三、四脑室内包囊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包囊移动产生球状活瓣作用,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强迫头位、意识丧失、跌倒、瘫痪和感觉障碍等。
④脊髓型:
囊虫侵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征,如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和大小便障碍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检查正常或有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12~60%病人),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正常或稍降低。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30%。大便中可找到绦虫卵或成虫节片。
2、头部CT平扫显示包囊为小透亮区,CT扫描、MRI可见对比剂强化的占位性病变伴周围水肿,单个或多个脑实质钙化,以及脑积水和阻塞部位。
诊断
曾居住或到过猪带绦虫流行病区,出现癫痫、脑膜炎或颅内压增高表现,皮下软组织囊包或粪便中发现虫卵,血清囊虫抗体试验、皮下结节囊虫活检和头部CT、MRI检查帮助鉴别。
鉴别诊断
1.颅内转移肿瘤可有癫痫发作、头痛、呕吐、精神异常等,容易与脑囊虫病混淆,但老年人发病率高,头部CT、MRI可见单个或多个较大病灶,灶周有明显水肿。
2.慢性硬膜下血肿症状有头痛、头晕、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但CT检查硬膜下有月牙形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
3.原发性癫痫原发性癫痫的发病年龄较小,发作形式多类似,CT、MRI免疫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4.脑动脉硬化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3、轻度头痛、失眠、多梦、肢体无力、轻瘫等,多有高血压病史,症状呈阶梯式进展,头部CT皮质下可见低密度小病灶,对造影剂无强化。
5.各种脑膜炎如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很容易与囊虫所致的脑膜炎混淆,囊虫免疫学、头部CT、MRI检查可排除。
治疗
一、囊虫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搔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预后
病人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临床症状大多可缓解或改善,能够与正常人一样,生活自理没有问题。脑膜型患者的病死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