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皮肤颌口虫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8浏览: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棘颌口虫的成虫呈鲜红色,稍透亮,有光泽,雄虫长度为11~25mm,雌虫较长,为25~54mm,呈圆线状。头部呈半球形,表面有4~8圈小钩颈部狭窄,体前半部和近尾端有许多小皮棘。

  人进食未烧熟含感染性第三期幼虫的淡水鱼、蛙、蛇鸡等肉类而获得感染。偶接触以上肉类等可经皮肤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形成皮肤颚口线虫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亦有本病。有喜欢吃生或未煮熟鱼虾、肉类习惯地区的居民发病率较高。我国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区最近几年流行的生食,其发病率亦随之增加。

  皮肤颌口虫病发病机制

  吞食的幼虫侵入胃壁,人类不是本虫的终宿主,只能成为转续宿主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只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而造成组织损害和病变。感染的幼虫多为一条但亦有数条者。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病理变化为寄生虫性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与巨噬细胞组成。幼虫在组织中移行时除产生机械性损伤外,还能分泌、排泄一些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诱发机体产生中毒与过敏反应从而加重病理损害。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皮肤颌口虫病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数天、数周至数年不等。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
  皮肤损害: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在幼虫入侵1~2天,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丝状疹、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局部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伴疼痛、瘙痒或红斑,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移行的路径可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幼虫可自行钻出皮肤。
  全身症状: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肿、咳嗽、呼吸困难。
  眼部受累: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可出现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诊断:
  有食生食或不熟的鱼类及被污染的生水等历史。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匐行性条索状硬块,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皮肤颌口虫病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手术摘除病灶内幼虫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皮肤损害不深,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阿苯哒唑成人剂量为400mg/次,2次/d,疗程7~14天。一般治疗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个别反复出现匐形疹、移行肿块可重复数疗程。
  伊维菌素成人剂量为200~250μg/(kg.次),1次/2周,连服3~5次。不良反应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头晕腹痛、胃纳减退、疲乏等。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
  噻苯咪唑,每日3次,每次50至100毫克,10天为一疗程,如仍有活动性皮肤损害,可服第二疗程。

  (二)预后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约经1~4周左右。肿块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和色素沉着。

  皮肤颌口虫病辅助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蚴虫移行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
  组织病理: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性肉芽肿。皮下组织内可检见蚴虫,周围有多数嗜酸性粒细胞。
  对无明显体表损害者可结合感染史,用免疫学方法作辅助诊断。采用本成虫或幼虫制备的抗原作皮试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