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利斯特菌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8浏览:

利斯特菌病为单核细胞增多性,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感染引起的。此菌于1926年从自然感染的兔中分离出,因患病动物单核细胞增加,而命名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杆菌。

  病菌一般由胃肠道侵入,小肠微绒毛的上皮细胞摄取后感染巨噬细胞,并播散至全身。在巨噬细胞菌内,菌体可产生溶血素与细胞膜的胆固醇结合从而引起巨噬细胞的死亡。影响李斯特菌在细胞内生长如铁化合物、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菌表面成分及溶血素等。被感染者对细菌的杀灭作用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所以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抗感染的能力差,得病后表现也比较严重。孕妇因其特殊情况,受染后本身病情较轻,但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造成新生儿或胎儿的严重感染。病理检查可见胎儿或新生儿的肝脏有散性、多发性针尖大小黄白色小脓肿,其次为脾充血肿大、肾上腺、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局灶性坏死和炎症。

  利斯特菌病早期症状

  潜伏期从几天到数周不等。临床约50%~60%的表现为脑膜炎;即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膜(脑膜)的感染。25%~30%伴有高热的菌血症但无局部的症状和体征,约10%伴或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5%的病人表现心内膜炎,其他尚有葡萄膜炎、眼内炎、颈淋巴结炎、肺炎、脓胸、心肌炎、腹膜炎、肝炎、肝脓肿、胆囊炎、骨髓炎及关节炎等炎症表现。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表现:

  1.脑膜炎(脑膜脑炎)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包括蛛网膜和软脑膜及脑脊液的感染。脑膜炎引起发热和颈硬,如不治疗可发展为意识障碍、昏迷和死亡。多见于出生三天后的新生儿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2.败血症败血症型利斯特菌病感染患儿多于分娩过程中经胎盘受感染,称为“肉芽肿性婴儿败血症”。本菌是继大肠杆菌和B组链球菌之后,第三种最常见的引起新生儿脓毒血症和脑膜炎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与其他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相似,但白细胞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可高达8%以上,患者如无淋巴瘤,则有协助诊断的意义。血培养阳性可确诊。可见于免疫抑制者的成人及出生后3天起病的,母亲多为无症状携带者的新生儿。怀孕期间患利斯特菌病时,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这种情况新生儿多于出生后短期内发病。

  3.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胎儿娩出时,由于母体羊膜早破、羊水混浊被胎粪所染、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等,均可增加感染机会,患儿的肝、脾、肺、肾及脑等多部位内脏组织呈现多发性脓肿,病儿身体衰弱,常伴有结膜炎、咽炎、皮炎。可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4.妊娠感染或是局灶性感染妊娠的任何时期,以后3个月为多见可感染利斯特菌。病患者中妊娠妇女占1/3,可有畏寒、发热、咽痛、肌痛、背痛、痉挛性腹痛和腹泻。感染严重则可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或感染腹中胎儿。局灶性感染可由接触病原体或经过血液运输播散而引起发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主要表现。病病死率较高。其他局灶性感染有皮肤脓疱或皮肤溃疡、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淋巴结炎、关节炎、骨髓炎、腹膜炎、胆囊炎、尿道炎等局部炎症表现。

利斯特菌病治疗

  利斯特菌病一般由饮食感染引起的,所以饮食卫生尤为重要,食物必须煮熟,洗干净后方能食用。免疫力低下或是久病体虚患者特别要注意,应避免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免喝生奶,吃生蔬菜,未煮透的肉类食品。孕妇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早期发现可预防新生儿或胎儿感染。感染者应进行隔离防止传播。

  利斯特菌病辅助检查

  1.血液

  采血进行利斯特菌抗体的检测,血液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不增多。血清学检查的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有助诊断。

  2.脑脊液常规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多数外观混浊,白细胞数为(100~10000)×10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脑膜炎患者尸检所见为化脓性软脑膜炎和室管膜炎。

  3.细菌学检查

  包括细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

  细菌涂片:镜检有坏死灶和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区及其周围可发现革兰阳性杆菌。细菌培养:过氧化氢酶阳性,甲基红及V-P反应阳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溶血环。在脑脊液标本中成对排列,形如球菌,可误为肺炎球菌。当革兰染色过度脱色其形状又如流感杆菌,有时与类白喉杆菌也极易混淆,可通过触酶试验将其与链球菌属相鉴别;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动力,可将其与棒状杆菌属相鉴别。

  4.分子生物学检测

  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PCR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断,应用PCR方法可在250μl血液中测出1×104 cfu的利斯特菌。敏感性强。聚合酶链式反应,其英文Polyme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