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9:27浏览:
次
一、病因
1、胎盘或蜕膜残留
正常胎盘由子宫内膜海绵层剥脱娩出,而残留在子宫内膜上的蜕膜表面坏死后与恶露一起排出体外。产后7-10天新生的子宫内膜覆盖剥脱处,造成表面粗糙不平,并有血栓形成,当坏死组织和机化血栓脱落后,由其下方的基底层和周围的新生子宫内膜逐渐修复,经6周修复完毕后。
如果有胎盘或蜕膜残留,在产后10天左右,残留组织发生变性、机化,当其坏死脱落时,基底部血管开放,引起大量出血 。若残留组织表面纤维蛋白沉着,形成胎盘息肉,出血可淋漓不净,达数周之久。
2、胎盘附着部复旧不全或血栓脱落
胎盘娩出后,胎盘附着部很快缩小,子宫胎盘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产后3周左右,血栓逐渐纤维化,管腔变窄、堵塞,胎盘剥离面下方基底层和周围的新生内膜逐渐修复,一般6周左右修复完毕。
如果胎盘附着部发生感染,影响子宫内膜修复,使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可致大量出血。出血时间不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可延迟到产后2 个月,出血量多少与胎盘附着面大小有关。
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或感染
多发生在术后2-3周,常发生于子宫下段横切口两侧。这是因为下段横切口两侧接近子宫血管,血供丰富,术中如止血不彻底,活跃性出血的血管未予分别缝扎,可形成局部血肿,或局部组织感染坏死,致使伤口不愈合,在肠线融解后,血管重新开放,引起大量流血。此外,若缝扎过多过密,影响血供,导致组织坏死,也可致引起出血。
二、治疗
处理前,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胎产次、分娩方式、分娩过程、胎儿大小、胎盘是否完整等,以分析其出血原因,制定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测血压、脉搏、体温、心率,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出血多者应立即补充液体,再根据血压、出血量,决定是否输血及输血量。
2、药物使用:
*子宫收缩剂:产后有少量或中量出血、持续不净者,可给予子宫收缩剂,促使子宫收缩。
*抗生素:晚期产后出血多有感染存在,应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止血药:局部止血药的使用可取得良好效果,如刮宫后可将溶解的凝血酶注入宫腔,保留1小时左右,止血效果明显。
3、清宫:如产妇出血多,应在作好子宫切除准备的条件下行清宫手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的胎盘或蜕膜组织,达到止血目的。刮出物全部送病检,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因。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扩散。
三、预防
1、胎盘娩出后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缺,应即时取出。对于不能排除胎盘残留时,可行宫腔探查,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剖宫产应注意下列事项
(1)切口位置应选择适当,如过低,因宫颈纤维组织多,血供相对少,切口愈合能力较子宫下段差;切口靠近宫颈外口,易继发感染;切口在宫体与子宫下段交界处,此处组织厚薄、结构不一致,因而伤口不易愈合。
(2)切口缝合时不宜过紧、过密,缝线不能穿透蜕膜层,以免影响血供并导致伤口愈合不良,甚至瘘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