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诊断学笔记讲义(五)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1:14浏览:

四十七、试述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体征与并发症?
  (症状)
  1.上腹痛的特点:
  部位:GU-上腹部正中活偏左,DU-上腹部偏右活脐周。
  疼痛范围:手掌大小,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过敏区,溃疡较深活后壁溃疡,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
  性质:常为持续性钝痛如胀痛,灼痛,饥饿样不适等。急性发作—剧痛如绞或割样,持续时间1~2小时或3~4小时/
  节律与季节性:GU-餐后1/2-2小时,出现以下-餐前消失。DU-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之下次进餐后缓解,也可有夜间痛,好发冬季,秋末冬初或冬春之交,与寒冷明显有关,紧张劳累,忧郁,烟酒、饮食。
  慢性发作反复:容易复发,定期发作,病史可数年或数十年,每次发作数周可数小时不等。
  其他伴随症状:餐后腹胀,返酸,流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消瘦。
  (体症):体形瘦长,活动期,上腹部可有压痛点,与疼痛部位一致,在背部10~12胸椎段可有椎旁压痛,胃溃疡偏左侧,12指肠偏右侧,缓解期不明显。后壁溃疡穿孔,可有明显背部压痛,出血可见皮肤与结膜苍白。
  并发症:
  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
  什么叫肌力,肌张力?肌力克分为几级?
  肌力:肌肉运动时最无收缩力。
  肌张力: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肌力克分为六级:
  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以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移动,但不能抬高床面。3级:肢体能抬高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比较正常差5级:正常肌力。
  四十八、什么叫做震颤?可以有哪几种类型?
  震颤: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
  分类:1。静止醒震颤: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做意向性动作时则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2.动作性震颤:系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3.老年性震颤:与震颤麻痹类似,为静止性震颤,发生于老年人,常表现为点头或手抖,通常肌张力不高。
  四十九、什么时共济运动?如何进行检查?
  共济运动: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这种协调主要依靠小脑的功能。
  1.指鼻实验2.跟-膝-胫实验3.其他:1.快复轮替动作2.、闭目难立征:
  湘雅2004-5
  简述临床常见的瘫痪类型每种瘫痪,举列一种以上的疾病?
  单瘫:单一肢体的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通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火脑率中。
  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周围性颅神经损害,提示病灶位于脑干,中枢性偏瘫。
  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五十、试述痉挛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的区别?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纯红再障贫血等
2.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先天性和获得性嘌呤代谢异常
3.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4.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
低氧亲和性血红蛋白病
5.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
慢性疾病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营养缺乏性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遗传性
 
1.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性细胞增多症
2.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缺陷,丙酮酸激酶缺陷
3.珠蛋白生成异常
镰形细胞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
 
1.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诱发红细胞相关抗体所致溶血
2.机械性
弥散性血管内疑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化学与物理因素
苯中毒或大面积烧伤
4.感染和生物因素
疟疾、蛇毒
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
三、红细胞丢失
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五十一、何为病理反射?临床常用的测试方法有那些?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痪(中枢性上运动N
弛缓性瘫痪(周围性)下N
瘫痪的分布
范围广,偏瘫,单瘫和截瘫
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反射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萎缩
无、可有轻度的废用性萎缩
显著,且早期出现
皮肤营养障碍
多数无障碍
常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肌束颤动
可有
肌肉活检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病理反射: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五十二、何谓脑膜刺激征?临床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哪些?
  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1.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受托起患者枕部,另一只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如这一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力增强,即为颈部阻力增高活颈强直,在排除颈椎或颈部肌肉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
  2.Kerning征:患者仰卧,一侧下肢髂、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正常人膝关节可伸达135度以上,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阳性。
  3.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确的原因
有原发疾病
临床表现
原发病症状明显
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明显肿大
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
中度增高,大多数小于100*10*9/L,以分叶核及杆状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少见
见各发育阶段粒系细胞与骨髓象相似
嗜碱及嗜酸性粒细胞
不增多
常增多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常明显
不明显
红细胞及血小板
无明显变化
早期病列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数可增高,晚期均减少
骨髓象
一般无明显变化
极度增高,粒系细胞常占0。09以上,以晚幼及中幼粒为主,早幼粒+原粒不超过0.1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积分显著增高
积分显著减低,甚至伪
PH染色体
可见于90%以上病列

  五十三、试述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得原因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增多原因分为生理性增多于病理性增多。
  一、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二、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生性增多。
  反应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性
  2.广泛得组织损伤或坏死
  3.急性溶血
  4.急性中毒
  5.急性失血
  6.恶性肿瘤
  7.其他
  异常增生性增多:1。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
  2.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增多症,原发性PLT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五十四、什么叫做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得原因有哪些?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降低,低于4*10*9/L,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低于1。5*10*9/L。当低于0。5*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
  原因:1。感染性疾病: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
  2.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骨髓转移癌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性、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恶性肿瘤
  5.其他:SLE,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
  五十五、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占多少?
  正常人循环血液当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5%,绝对值不超过0。5*10*9/L,常见增多原因:1。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药敏、荨麻疹、血清病
  3.寄生虫病: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
  4.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
  5.血液病:慢粒、淋巴瘤、骨髓瘤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急性期
  7.某些恶性肿瘤:
  8.其他:风湿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9.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