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疾病症状 > 文章内容

膀胱结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5-25 11:06浏览:

(一)治疗
膀胱结核的治疗,与肾结核治疗一样。40年代以后链霉素、对氨水杨酸相继问世,逐渐被人们发现用药物治疗可使结核病灶获得临床上的治愈。手术治疗日趋减少,而膀胱结核手术治疗就更加减少。50年代以后,疗效高,毒性低,价格廉的异烟肼出现。经过实验研究,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疗效,几乎可以治愈全部早期病变,膀胱结核的治疗方法从而起了巨大的变化。1966年利福平问世以来,由于其疗效高,副作用少,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膀胱结核的治疗中的疗效更有所提高。膀胱结核是肾结核的一部分,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中还必须注意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如增加营养,适当休息等。不论膀胱结核病变严重程度如何,都应先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然后再考虑有否指征进行外科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较多,但以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的疗效较好,毒性较小,被称为第一线药物。其他如氨硫脲(thiosemicarbazide)吡嗪酰胺(pyrazinamide)、卡那霉素(kanamycin)、环丝氨酸(cycloserine)、紫霉素(viomycin)等,这些药物效果不及第一线药物,毒性亦较大,仅在结核菌对第一线药物产生抗药性时方始采用,故称为第二线药物。利福平(Rifampicin)、乙胺丁醇(Ethambutol)系较新的药物,由于其疗效较高,毒性较小,近年来已倾向于取代对氨水杨酸而列为第一线药物。
(1)常用抗结核药物,简单介绍如下:
①异烟肼(isoniazid,INH):口服后1~2h血清浓度达最高峰,半衰期为6h,24h血中仍可测到有效抑菌浓度,由于结核杆菌生长繁殖周期较长,又经证明药物疗效和血清高峰浓度有关,而与持续浓度关系不大,故一般用药剂量以每天300mg,1次顿服为宜。此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故可长期服用甚至连续服用数年。异烟肼吸收后迅速渗入组织,对纤维化及干酪化病变亦易渗入透过,其主要副作用为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据认为与维生素B6排出增加或干扰维生素B6 (吡哆醇)代谢有关。因此服用异烟肼应同时服用维生素B6 5~10mg,以防副作用。
②链霉素(streptomycin):肌内注射后1h血清浓度最大,3h后下降50%,约60%~90%经肾自尿内排出,在pH 7.7~7.8时作用最强,pH低于5.5~6.0时作用明显减弱,如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增强其疗效。经链霉素治疗的结核病灶易倾向于纤维化。其主要副作用是对第Ⅷ对脑神经的影响,尤其是前庭支。有的用药后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抢救比较困难,亦难以采用皮肤试验加以预测。
③对氨水杨酸(p-aminosalicylic acid):服药后1~2h血浆浓度可达高峰,4~6h后血中仅存微量,每天剂量8~12g,分3~4次服用。本药单独应用疗效较差,但能加强链霉素及异烟肼抗结核杆菌的作用,并能使抗药性延迟发生,三者联合应用有利于发挥治疗作用。本药对肾功能影响小,其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由于单独应用疗效差,并有胃肠道反应,现有逐渐被利福平、乙胺丁醇取代的趋势。PAS不宜与利福平合用。
④利福平(Rifampicin,RFP):此药对细胞内外旺盛生长的结核杆菌均有作用,杀菌力强。其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比链霉素、对氨水杨酸及乙胺丁醇强,和异烟肼的作用近似。由胃肠道吸收,单次口服600mg后2~4h出现峰值,12h血清浓度仍较高,其主要排泄途径是胆道,又可在肠内重吸收,因此血清内半衰期长。3 0%由肾脏排出。与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抗药性,副作用为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增高、黄疸等。一般与异烟肼或乙胺丁醇合用,可相互增强作用,且能延迟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发生。此药必须空腹服用,不宜与其他饮料或食品同服,服药后1h方可进食。
⑤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对各型结核杆菌均有抑菌作用。从胃肠道吸收较快,口服后2~4h血浆浓度出现峰值,在血中存留时间较长,24h后由肾脏排出50%。但很少在组织内积聚,因此比较安全。该药吸收及组织渗透性较好,即使干酪纤维灶也能透入。耐药菌株产生较慢,约需数月。与异烟肼或利福平同用,可延长使用期。其主要副作用为迟发的球后视神经炎,但为可逆性并与剂量有关。剂量一般为每天25mg/kg,1次口服或分服,2个月后减少至15mg/kg,这一剂量很少出现毒性作用。该药对其他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目前趋向于取代对氨水杨酸,作为利福平的配伍药。
(2)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国际防痨协会(IVAT)和我国结核病防治会议推荐,按照下述原则用药,效果将更为满意。
①按照规律用药(每天或间歇,1次服用或分次服用规定剂量,饭前或饭后)。
②联合应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