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利什曼原虫病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21 10:23浏览:

利什曼原虫病

 

(一)发病原因
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并经白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
(二)发病机制
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 
(一)治疗
皮肤利什曼病比黑热病难治。常用治疗药物有:
1.锑剂 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溶液(斯锑黑克),6ml(相当于5价锑600mg)静注或肌注,1次/d,连用 8天为一疗程.一般成人需3~4个疗程,总量为 5~6g。疗程间隔为2周左右。应用该药前,先口服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3次/d, 连续服用7~10天可增强疗效。有肝、肾、心损害或有出血性疾病者慎用。治疗中如出现发热、咳嗽、恶心、鼻出血或腿痛等反应时,宜中断治疗,待反应消失后再用。
2.喷他脒(戊烷脒) 凡锑剂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选用该药。该药疗效高、效果好,一般只需1个疗程。剂量可按4mg/(㎏·d)计算。用蒸馏水配成4%~10%溶液,肌注或加入2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该药配后应立即注射,以免水解产生毒。15~20次为一疗程,总剂量为60~80mg/㎏。如需第2疗程者,则应间隔1个月后方可。注射局部可出现暂时红肿疼痛,但不久可消失,故可不停药。此药毒性较大,有肝、肾疾患者慎用或忌用。如有发热或肾毒现象时,应暂停治疗。 

利什曼原虫病 的检查:

 

 

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并发严重的炎症,成为湿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下肢,常伴有淋巴管炎。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 

本病有时诊断较难,易漏诊,临床上应与麻风、红斑狼疮、酒渣鼻、蕈样肉芽肿、黄色瘤、皮肤结核、结节性梅毒疹、结节病等相鉴别。 
并发严重的炎症,成为湿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下肢,常伴有淋巴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