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臂试验可为阳性,止血功能的过筛试验均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部分病人可有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少数可出现血小板对玻珠粘附率降低,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1.阿司匹林样缺陷皮肤淤斑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显,外伤手术出血较重应与鉴别。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患者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读ADP等诱聚剂的聚集反应正常,但血小板因子3(PF3)有效性异常。
2.过敏性紫癜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躯干极少受累及。紫癜常成批反复发生、对称分布,可同时伴发皮肤水肿、荨麻疹。紫癜大小不等,初呈深红色,按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数日内渐变成紫色、黄褐色、淡黄色,经7-14日逐渐消退。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及血尿;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正常。
本病以女性多见,一般对健康无明显危害,预后良好。属中医“出血证”范畴。
依据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预防上应采取增强体质,起居有节,匆过劳,发病后应注意休息。
急性肾炎 消化道出血 哮喘
真皮上部中等度淋巴细胞浸润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小血管扩张。
单纯性紫癜西医治疗
本病无损健康,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曲克芦丁)、卡巴克洛等口服,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轻症状及发病频度。
单纯性紫癜中医治疗
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