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呼吸疾病 > 文章内容

新冠肺炎症状为何如此多变

作者: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发布时间:2020-02-17 22:33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病者的一个个故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有人症状轻微并逐渐自愈;有人病情突然恶化甚至英年早逝;还有人已经感染,却因迟迟没有症状而成了“沉默的传播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为何不同患者呈现出不同症状?

症状多样、潜伏期长、无症状传播——这个病毒的“狡猾”似乎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

新冠肺炎的症状差异为何巨大?

“感染同样病毒,不同患者出现不同结局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遗传因素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教授何金生对《中国科学报》说。

何金生解释,病毒感染宿主后,会唤起宿主产生包括干扰素在内的固有免疫应答机制,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及体内播散。而干扰素的应答水平受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的影响。从病毒的角度而言,一定会抑制这种应答,这是普遍规律;从宿主角度来看,受遗传等因素影响,个体间的固有免疫应答水平是不一样的,随后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也是不一样的。免疫应答的差异会影响病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

“客观地说,此次影响新冠肺炎病情的因素比较复杂,比如年龄因素、基础性疾病、收治时间和医疗水平等因素都不能忽视。”何金生说,“即使这样,个体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目前大家热议的‘细胞因子风暴’,也存在个体遗传差异的因素。”

在病毒性传染病中,个体遗传因素导致症状差异的现象并不鲜见。以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为例,大多数人主要是发生黏膜和皮肤的局部疱疹,症状轻、不危及生命,但是某些病人会出现致死性脑炎,现在科学家认为,这种致死性脑炎的发生和患者固有免疫应答通路上的相关基因突变有关。另外,像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儿童,绝大多数是没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但有极少数儿童会留下终生遗憾。现在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后遗症儿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但何金生强调,个体差异并非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还与是否有良好的卫生和运动习惯等有关。

怎样应对“狡猾”的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存在“无症状传播”现象,还有长达14天甚至更久的潜伏期,这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公众造成一定不安。

对此,专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这些“狡猾”特征在病毒中并不罕见,不容轻视,但也无须妖魔化。

“很多病毒都存在这种无症状传播的现象。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与SARS差距并不大,平均潜伏期基本在一周以内。”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并不算惊人。

“‘狡猾’本来就是病毒的特性。而病毒的‘狡猾’的确大大提高了防控的难度和成本。”舒跃龙说,“好在人类对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症状的人感染别人导致发病,我们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把整个传播链搞清楚,然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把传染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或成常在传染病,须做预案和准备

采访中,专家特别指出,潜伏期长、隐蔽性强的病毒,最终成为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比较大。“新型冠状病毒恐怕难以像17年前的SARS病毒那样消失。”何金生说,“不能排除此次疫情演变成常在传染病的可能性,国家应有这方面的预案和准备。”

目前,中国已经采取了空前的、最高级别的防控措施。SARS时期仅是封闭了感染者居住的小区,而这次采取了封城的措施。这既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特别是潜伏期长或无症状者有一定传染性有关,也与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聚集度和聚集性活动的规模远超2003年有关。

从封城至今,在没有有效防治药物的情况下,在确保社会发展、稳定的情况下,国家采取的防控措施被专家评价为“专业的、有效的”,应该坚持并根据疫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但专家也指出,目前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方面。“我们不能忽视监测病毒的变异。”舒跃龙说,“除了实时追踪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力和致病力之外,还要监测病毒是不是会感染别的动物。”

“中间宿主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何金生表示,“当年人们很快找到了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果子狸。而这一次,因为种种原因,人们探寻新型冠状病毒中间宿主的进程并不顺利。中间宿主不明确,在防控上存在隐患,有可能出现‘死灰复燃’,也不利于我们弄清楚这种病毒的传播链和进化史,并据此加强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冠状病毒的预警。”

《中国科学报》 (2020-02-17 第3版 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