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8:49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蛋白C抗凝血活性和抗原含量下降。

  (二)发病机制

  蛋白C系统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微循环,当血液淤滞而将凝血酶进入微循环延迟时,可因蛋白C活化受抑制及凝血酶清除延迟而导致静脉血栓。

【症状】

  临床常见的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的病因中,遗传PC缺陷症占2%~8%。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较少累及内脏静脉。常发生肺血栓栓塞。本病较少发生动脉血栓(不足20%)。

  1.诊断方法 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检测PC活性与含量。活性测定目前常用APTT法和发色底物法,含量测定常用免疫火箭电泳法等。

  2.诊断标准和依据 国内外文献中尚无统一的标准,张之南等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一书中拟订的标准如下。

  (1)静脉血栓形成或无症状。

  (2)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3)纯合子和杂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型。

  (4)血浆PC含量降低或正常。

  (5)血浆PC活性降低。

  3.诊断评析 与其他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相似,大多遗传性PC缺陷者并不出现血栓,故病史和家族史的诊断意义相对较小,诊断主要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因此,实验方法必须可靠。不主张每家医院均建立起完整的实验方法,应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由1家或几家有经验的实验室承担本地区的检测任务。此外,每个实验室均应建立自己的正常值,不宜照搬文献发表的正常参考值。血浆PC活性或含量一般应至少测定2次,以除外检测误差和一过性PC缺乏。另外,PC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因此,口服华法林可影响测定结果。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无血检并发症的杂合子型,患者一般不需要预防性治疗,处于高危环境因素,如手术、妊娠可给予蛋白C浓缩剂,肝素预防。

【检查】

  1.血浆蛋白C含量降低或者正常。

  2.血浆蛋白C活性降低。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血、便、尿常规,生化及B超CT、X线等检查。

【鉴别】

  主要是排除各种获得性PC缺陷症。一些药物,如华法林、门冬酰胺酶、顺铂等可致PC水平降低。肝脏疾病时可因合成减少导致PC的缺乏。重症感染、DIC、长期血透的患者也可出现PC水平下降。

  个别遗传性PC缺陷的患者可合并其他遗传性易栓症,如合并蛋白S缺陷或APC-R,应注意除外。

【并发症】

  成年患者可因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诱发皮肤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