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06-29 08:22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新生儿的体质与遗传因素及宫内环境因素有关。在同卵双胎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二者之一在6岁以前发生白血病,另一个患白血病风险为20%,通常在第一个发病后几个月内发生。双卵双胎及同胞中发生白血病的几率比一般儿童高2~4倍。先天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多见于9-三体、13-三体、Turner综合征及Down综合征。文献认为,先天性白血病可能是引起死胎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妊娠34~38周,伴有胎儿水肿,提示病变在宫内已存在。胎儿及胎盘的组织学病理(宫内环境因素)包括免疫组化及电镜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先天性白血病产前发生的规律。
(二)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1.一般症状 发热、嗜睡、食欲不振、体重不增、呼吸急促等。
2.皮肤损害 50%病理有各种各样的皮肤浸润的表现,从出生至生后几周可发生,皮肤结节直径0.2~0.3cm,青灰色或紫红色,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分布在头部、面颊、躯干和四肢,由软变硬。还可呈丘疹、湿疹或疱疹样损害。新生儿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的皮肤结节可自行缓解,但几周或数月后又会复发,眼部受累和绿色瘤。
3.出血倾向 多数可见皮肤的淤点、淤斑,有时可见呕血、黑便,严重时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4.肝大、脾大 常见,肝脾可重度肿大,进入盆腔。但极少有淋巴结肿大。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发生早,生后一经确诊,在脑脊液中即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6.其他 除上述症状外,可有肺、心、肾、腹膜及其他脏器受累引起的相应症状。
先天性白血病诊断标准为:①血或骨髓中出现大量髓细胞系或淋巴细胞系幼稚细胞;②有髓外浸润的表现;③排除类白血病反应。
1.外周血 出生时血红蛋白在70~200g/L;白细胞明显增高,达15×109/L;以原始细胞占优势;血小板<70×109/L,外周血涂片可见泪滴状和有核红细胞。
2.骨髓象 增生极度活跃,清一色未分化细胞。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见,约占70%~8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较少,二者比例约为2∶1~4∶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以AMOL较多,占20%,亦可见到一些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红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可见双系或双表型白血病。髓系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间按免疫荧光及电镜超微结构有助于免疫分型。脂化荧光素水解酶、精胺细胞等化学染色也有助于分型。
1.遗传学改变 50%左右患儿有染色体异常,最多见的是t(4;11),被认为是ALL中特征的改变约占78%,在AML患儿只有10%有此异常。在11号染色体上有许多病涉及11q同一区带,t(4;11)(q21;q23)目前人类ALL中一致性的细胞基因学变化之一,其中ALL断裂点限制在4q13-21,而11q23外的断裂可见于淋巴系及髓细胞系病变,可见11q23所携带的表达基因为非特异性的。11q23重排在先天性或幼儿白血病中明显的高显率表明,这个基因区在胎儿与成人之间从属不同的转录控制。Inv(16)(p13q22)在ANLL的M2~M4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认为16q23断裂为inv(16)(p13q22)异常的关键。在AML11q23与19q和19p侧端易位也较多见。先天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可在治疗后恢复正常,复发时再出现。其再现早于骨髓及临床症状,故可准确及时预测白血病复发。
2.皮疹活检 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多为髓细胞系,少数为淋巴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
3.根据病情、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X线、B超、生化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