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铁利用性贫血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9:53浏览: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

  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铁利用性贫血。

  铁利用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出现铁利用性贫血。

【症状】

  一、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

  1、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2)食道蹼。

  (3)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4)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2、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3、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二、诊断

  1、 病史提问:注意①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或异食癖。②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钩虫病;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

  2、临床症状:一般有疲乏,烦燥,心悸,气短,头晕,头疼。儿童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部分病人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病人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

  3、实验室资料

【饮食保健】

  (1)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适量脂肪摄入,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3)适量碳水化合物,每日400克左右。

  (4)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提倡使用铁锅。

  (5)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

【护理】

【治疗】

  在易发生这类贫血的人群中应重视开展卫生宣教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

  ①改进婴儿的哺乳方法,及时增加适当的辅助食品;

  ②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过密;

  ③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g;

  ④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⑤及时处理慢性出血灶。

【检查】

  一、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

  四、血清铁蛋白。

  五、血清铁。

【鉴别】

  1、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血片可见大量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A2增加,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增加。

  2、慢性炎症性贫血: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与铁蛋白增多,总铁结合力降低。

【并发症】

  并发症: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