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9:04浏览:
次
一、病因: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慢粒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诸病源候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血气所为也。”可见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食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1.情志失调 《济生方·积聚论治》中说:“有如忧思喜怒之气,人之所不能无者,过则伤乎五脏……乃留结为五秋”。由于七情内伤,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发病。
2.饮食不节 《景岳全书》载有“脾胃不足乃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饮食无节,损伤脾胃,痰浊内生,久聚成积。
3.起居无常《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起居失常,寒温不调,邪毒侵袭,气血失和而得病。
西医病因:
慢粒的病因迄今仍未完全明了,是物理、化学、遗传等多因素性疾患。
1.细胞遗传学:
慢粒患者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即伴标记染色体ph1已得到公认。
2.G6PD同工酶:
慢粒的克隆性质进一步亦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证实。目前已知G6PD的基因密码子定位在X染色体上,在女性体细胞中二个G6PD调节基因仅其中之一处于活动状态。作为G6PD杂合子的女性,体内应存在着二种细胞群体,即G6PDA和B同工酶。研究发现携带有G6PD同工酶的杂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仅有一种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进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变起源于多能干细胞水平上。
3.细胞动力学:
慢粒时全身粒细胞总量有明显增加,而这种数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碍所致,是白血病细胞通过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时间延长,以白血病化的干细胞池扩大,正常造血干细胞池缩小导致大量细胞的积聚。
4.脾脏因素:
脾脏在慢粒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虽尚未阐明,但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脾脏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移居,增殖和急变。
二、发病机制:
“气寒不通,血壅不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气不足,毒邪入侵,客阻经络,结块成形。毒邪太盛,伤其正气,邪毒内聚,滞留不散,交合成块。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为病之根本,邪实瘀毒为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乃虚实夹杂之证。
慢粒的病理主要为血液、骨髓和脾内充满大量幼稚粒细胞。肿大的脾脏、正常结构为髓外造血细胞所取代,有粒细胞、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甚至可发生梗死。轻度肿大的肝脏,虽有髓细胞浸润,但对肝细胞无明显损害。骨髓除见有各阶段粒细胞,并有一定程度纤维变性,随病程的进展,骨髓纤维变性不断加重,骨质硬化、髓腔狭窄,造血细胞显著减少。
一、症状体征:
以中年最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可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由于脾大而感左上腹坠胀食后饱胀。脾大常最为突出,质地坚实、平滑、无压痛。治疗后病情缓解时,脾往往缩小,但病变发展会再度增大。约半数患者有肝大。部分患者有胸骨中下段压痛。当白细胞显著增高时可有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发生“白细胞瘀滞症”,表现为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中枢神经系统出血、阴茎异常勃起等表现,慢性期一般约1~4年,以后逐渐进入到加速期,以至急性变期。
二、检查:
咳行血液分析,生化,血象等检查。
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
慢粒由于个体差异、加之治疗方法不同,使就诊后生存期长短悬殊,一般21~45.5个月,长期存活7~20年以上病例仅为少数。多因急变而病情加剧恶化,约75%~85%的慢粒在1~5年内由稳定期转入急变期,慢粒一旦急变,预后不良,半数以上病例在3~6个月内死亡,仅极个别病例能超过1年,因此急变是慢粒的终末表现。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血象白细胞数明显增高
常超过20×10^9/L,血片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一般为1%~3%,不超过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后者有助于诊断。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晚期血小板渐减少,可出现贫血。
骨髓
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可增至10~50: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重要特点,与其他疾病的重要鉴别点)。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
90%以上患者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t(9;22)(q34;q11),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P210具有增强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粒细胞转化和增殖,在慢粒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生化
血清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主要是化疗后大量白细胞破坏所致。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维生素B12结合力显著增加,且与白血病细胞增多程度呈正比,与白血病粒细胞和正常粒细胞产生过多的运输维生素B12的钴胺传递蛋白I、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