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老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年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7:32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低频电磁场可能和慢淋发病有关。欧美慢淋的发病远比亚洲国家多见,慢淋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患慢淋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高3倍,男性比女性易患,说明遗传因素在慢淋的发病中占一定地位。

  (二)发病机制

  CLL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由B-CLL的免疫表型证明,绝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克隆性恶性转化。B-CLL细胞膜表达接近成熟阶段的抗原,如CD19,CD20,CD21,CD23,CD24、HLA-DR及一种轻链(κ或λ),但缺乏正常成熟B细胞的CD22标志。B-CLL在体外经咐卟醇诱导后可分化为毛细胞和浆细胞并有Ig分泌,说明CLL分化受阻于未成熟阶段。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表明大多数CLL细胞处于GO期,决定了CLL病情演变缓慢。近年来研究又证明CLL细胞程序性死亡受阻抑,致使CLL细胞在血/骨髓中蓄积,不被及时清除,在血中寿命长于正常B细胞。这些研究均证明CLL不属于增殖性疾病,而是分化阻断所致,这种阻断是可逆的。

  CLL时往往CD5+细胞明显增加,CD5+B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亦是CLL伴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CLL细胞分泌Ig减少,致使病人易发生低γ球蛋白血症,随同T辅助细胞减少,抑制细胞增加以及NK细胞减少是构成CLL患者易发生反复感染的原因。

  B-CLL病人的T细胞中不能检出与B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因此,目前认为CLL的T细胞不属于恶性克隆。但2%~3%CLL为T-CLL,可能是起源于NK细胞,其免疫表型为CD3+、CD8+、CD4+。临床表现与B-CLL相似,但易发生皮肤浸润。

【症状】

  患者多为老年,平均发病年龄多为60~70岁。起病十分缓慢,往往无自觉症状,约25%的患者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诊才确诊。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后期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及贫血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常首先引起患者注意,以颈部、腋部、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主。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较坚实,可移动。偶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道或输尿管而出现阻塞症状。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紫癜。T细胞慢淋白血病可出现皮肤增厚、结节以至全身红皮病等。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感染。约8%患者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诊断分期:

  Rai分期系统:

  0期:绝对性高淋巴白细胞血病(>1.5万/µl),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Ⅰ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伴淋巴结肿大,不伴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

  Ⅱ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伴肝大或脾大,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不伴贫血、血小板减少。

  Ⅲ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及贫血(Hb<11g/dl),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

  Ⅳ期: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及血小板减小(<10万/µl),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或贫血。

  Binet分期:

  临床A期:无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少于3个淋巴结区肿大(Rai分期,0,Ⅰ,Ⅱ)。

  临床B期:无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伴3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肿大(Rai分期Ⅰ,Ⅱ)。

  临床C期: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不论淋巴结区肿大个数。(Rai分期Ⅲ,Ⅳ)。

  注:淋巴结区包括颈、腋下、腹股沟、肝、脾。

  凡不明原因持续性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1.5×109/L,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占绝大多数,不论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肝、脾肿大均应做骨髓穿刺或活检以肯定诊断。骨髓示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40%是诊断界限。免疫标志属B系为主,少见的是T系标志。诊断确定后应用B超或CT等特殊检查寻找是否有胸、腹部肿大的淋巴结,进一步明确疾病侵及范围,结合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程度以确定病期。

【饮食保健】

【护理】

  危险因素 放射及化学物质如苯及烷化剂等似与CLL的发病无直接关系。虽有个别报道从CLL病人血中分离出HTLV-I病毒,但病毒致病尚缺乏充足证据。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发病率2~4倍于其他人群。目前,虽然CLL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CLL的发病是一个多步骤过程,与CLL的细胞遗传学及基因调控异常、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等多方面作用有关。

【治疗】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①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合理膳食,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②提倡环境保护、减少自然资源(如水、大气、土壤等)的污染。③孕妇在受孕过程中应避免电离辐射及不必要的药物摄入。

  二级预防:对人群进行筛查,中老年人应定期体检,以期发现无症状的白血病患者。对可疑病例给予必要的进一步检查,如血常规、白细胞分类、B超、淋巴结穿刺涂片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对已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根据临床分期、机体状况、有无并发症等给予适当的相应治疗。控制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绝对值>1.5×109/L(1500/mm3),持续4周以上,亦可有少数不典型的或不成熟淋巴细胞,轻症者不伴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破碎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血小板减少,贫血逐渐加重。如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35%病人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呈阳性。

  2.骨髓 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骨髓活检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有4种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并与疾病预后相关:①结节型(15%);②间质型(30%);③结节与间质浸润混合型(30%);④弥漫性浸润(35%)。一般在疾病早期,常见1~3型,疾病晚期多见4型。

  3.骨髓细胞免疫分型 95%以上CLL起源于B细胞克隆,所以成熟B细胞标志如CD19.CD20、CD21.CD23.CD24.HLA-DR等均异常增高或一种轻链(κ或λ)阳性。约50%病人CD25+,但CD10为阴性。T-CLL则表现为成熟T细胞标志异常。不论B或T-CLL,CD5+百分率均高。

  4.免疫功能 全T细胞及NK细胞数下降,T辅助细胞与T抑制细胞(CD4∶CD8)比例倒置。CD5+B细胞明显增加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或纯红再障的重要原因。

  5.染色体 约50%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细胞慢淋白血病以+12.14q+、11q、13q等常见,T细胞慢淋以INV(14)等常见。

  6.20%~60%病人发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包括IgG、IgA和(或)IgM型。可发生于病程的任何阶段,轻重不一。

  CT扫描可发现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鉴别】

  1.与良性淋巴细胞异常性疾病鉴别

  (1)慢性感染恢复期特别是结核病:应有明确的原发病,多见于青少年。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生于青少年,细胞形态特殊、血清IgM常升高、嗜异抗体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阳性。

  (3)Waldenström’s巨球蛋白血症:血淋巴细胞数增高,细胞呈浆细胞样,往往有较丰富的嗜碱性胞质,胞膜与胞质有大量的IgM。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2.与恶性淋巴细胞疾病鉴别

  (1)幼淋细胞白血病(PLL):多发生于老年,外周血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脾肿大突出,骨髓,血免疫表型以CD19.CD20、CD22.FMC7阳性,CD10也可阳性,CD25与CD38为阴性。

  (2)成人T细胞白血病:中年发病多,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几乎全部病人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半数脾肿大及皮肤浸润,易发生高血钙症及溶骨现象。血清HTLV-I阳性是其特征。

  (3)皮肤型T细胞淋巴瘤(Sezary综合征):中年发病率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皮肤浸润为突出表现,易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但脾大不多见。免疫表型以成熟T细胞为主。

【并发症】

  常出现反复感染、出血和贫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