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急性粒细胞缺乏(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维-舒二氏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02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接触药物有关,其中尤以氨基比林为多见。至今发现除氨基比林外,保泰松、磺胺类、硫氧嘧啶类等偶尔也可引起。

  (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免疫介导所致的药物反应:由于药物致敏的患者所产生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不仅使粒细胞迅速破坏,也可直接损伤骨髓中粒系细胞各个阶段,使之生成障碍,分布异常,最后导致粒细胞严重缺乏。

【症状】

  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头痛、衰弱,常伴口腔黏膜、牙龈、舌、软腭,以及咽部发生坏死性溃疡,覆以灰色或绿黑色假膜。直肠、肛门、阴道、子宫等黏膜也发生同样溃疡。颌下、颈部淋巴结往往肿大,少数病例有黄疸及肝、脾大,病情进展可引起肺部或其他部位感染,直至败血症。与其他粒细胞缺乏一样,感染病灶的炎症浸润可不明显,脓液很少形成。约10%患者出现皮疹。

  根据突然发病、粒细胞缺乏、有某种药物接触史,以及骨髓象特征等,一般不难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避免或减少氨基比林,磺胺类药物的应用。

【检查】

  1.外周血 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下,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更多见。分类中粒细胞只占1%~2%,甚至更少。粒细胞核呈固缩,胞质中出现空泡及粗大颗粒,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正常。当恢复期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加,有时超过正常值几倍,并出现早幼粒、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

  2.骨髓检查 呈现增生中度低下或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粒细胞系的中幼粒阶段以下显著减少,易误认为是成熟停滞,有时粒细胞系增生极度低下,仅见少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可增多。

【鉴别】

  当骨髓中早幼粒细胞相对增多时,须与急性白血病鉴别。此外,有些药物引起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先出现粒细胞缺乏,继之全血细胞减少。

【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为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