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细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0:33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检查】

  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