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骨髓穿刺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06:52浏览:

骨髓穿刺术
    【 适应证】
    1.各种白血病的诊断;
    2.帮助各种贫血、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3.帮助诊断骨髓内出现某些异常细胞的疾病,如Gaucher病, Nieman Pick病和转移癌等;
    4.帮助检查某些寄生虫疾病,如找疟原虫和黑热病原虫;
    5.骨髓液的细菌培养;
    6.某些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类白血病反应。
    【 禁忌证】
血友病。
    【 操作步骤】
    1.髂后上棘穿刺术:
    (1)病人侧卧(幼儿俯卧),侧卧时上面的腿向胸部弯曲,下面的腿伸直使腰骶部向后突出,髂后上棘一般明显突出于臀部之上;
    (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3)以2%利多卡因麻醉皮肤、皮下组织并深至骨膜,按摩注射处使药液扩散;
    (4)将骨穿刺针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然后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皮肤压紧固定,右手持穿刺针与背面几乎垂直,左右旋转刺人髂后上棘,当感到阻力突然减少,且穿刺针已能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如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刺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接上10m1干燥注射器,抽吸约0.2ml骨髓液,迅速涂片;如需作细菌培养,另抽取l~2ml骨髓液,先拔下注射器,插入针芯,将骨髓液注入培养瓶中送检;
    (6)如未能吸出骨髓液,应重新插入针芯,稍加旋转或再进或退针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
    (7)抽吸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部位用2%碘酊涂布后,用无菌纱布按压针孔,出血停止后用胶布固定。
    2.髂前上棘穿刺术:
    (1)病人仰卧,穿刺点在髂前上棘后约l~2cm处;
    (2)消毒、麻醉等步骤与髂后上棘穿刺术相同;
     (3)以左手拇指、食指压紧固定髂前上棘,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用力旋转刺人,进针约lcm。
    3.胸骨穿刺术:
    (1)胸骨穿刺点:胸骨中线相当于第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应严防穿透胸骨发生意外。
    (2)病人去枕仰卧,后背稍垫高,使前胸略抬起,消毒、麻醉等步骤与髂后上棘穿刺术相同;
    (3)穿刺针长度固定在1.0cm处,以左手拇、食指压紧固定穿刺点两侧胸骨缘,右手持针使针头斜面向髓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于穿刺点徐徐转动刺入,达骨髓腔时有突然丧失阻力的空松感,此时穿刺针可自立不倒;为避免不慎刺入胸腔伤及主动脉,术中应注意用右手食指抵住胸骨,匆用力过猛,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l.0cm。
    4.脊椎棘突穿刺术穿刺方法与髂后上棘穿刺基本相同,但有以下几点不同:
    (1)病人坐位面向椅背,双臂伏于椅背,头伏于前臂上,腰部尽量后突,使棘突明显暴露;也可取腰椎穿刺体位(左侧卧位);
    (2)穿刺部位选第ll、12胸椎或第l、2、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
    (3)棘突骨质较硬,刺人时须用较大力气。
    【 注意事项】
    1.必需严格无菌操作,严防骨髓感染;
    2.初诊病人行骨髓穿刺应在治疗之前;
    3.吸取骨髓液量以0.1~0.2ml为宜;
    4.死亡病例需作骨髓检查时应在死后半小时内进行为宜;
    5.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6.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7.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以免凝固;
    8.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后应适当延长穿刺点的压迫时间,并注意有无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