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血 友 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06:51浏览:

血  友 
    【 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父、母系家族中男、女性有无出血病史;
    2.自幼出血史、外伤或手术后出血情况,出血特点(关节、肌肉血肿、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
    【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神志、脑膜刺激征;
    2.关节血肿和关节功能状况、肌肉血肿的大小,重症者应注意胸腔、腹腔和眼球后血肿的可能性,手术或外伤患者应注意引流出血液的凝固情况。
    【 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2.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回缩试验、凝血酶原时间;
    3.试管法凝血时间、白陶士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及其纠正试验;
    4.有条件者,可作VIII:C、 IX:C活性测定(一期法);
    5.有关节血肿和(或)关节功能障碍者应摄相应关节的X光片。
    【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男性患者,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性联隐性遗传规律。女性纯合子型可发病,极少见。
    (2)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自发。关节反复出血可引起关节畸形,深部组织反复出血可引起假肿瘤(血囊肿)。
    2.实验室检查:
    (1)凝血时间(试管法)重型延长,中型可正常,轻型、亚临床型正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重型明显延长,轻型稍延长,亚临床型正常;血友病甲患者延长的APTT能被正常新鲜血及吸附血浆纠正;血友病乙患者延长的APTT则能被正常血清纠正,但不能被吸附血浆纠正;
    (3)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4)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5)因子VIII促凝活性(VIII:C)或因子IX促凝活性(IX:C)减少或极少;
    (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正常,VIII:C/vWF:Ag明显降低。
    【 鉴别诊断】
    1.血管性血友病;
    2.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
    3.获得性抗凝血因子抗体导致的出血。
    【 治疗原则】
    1.避免外伤和手术;如需外科手术应先输新鲜血浆或VIII因子制剂;避免皮下和肌肉注射。
    2.禁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等。
    3.替代治疗:其适应证为有出血者,包括皮下、肌肉血肿、关节腔出血等和需要进行各种手术者;可选用冷沉淀物、冻干因子VIII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PSB)(用于血友病乙),一般轻度出血应补足VIII因子10~15u/kg, 中度补20~30u/kg, 重度补40~50u/kg.因子VIII、IX在体内生物半衰期分别为8~12h和18~30h。 VIII因子的补充至少每天2次输注;因子IX则可每天1次输注。轻度出血维持3天;中度至重度出血,维持7~14天。维持剂量可减半。
    4.关节出血的治疗:急性出血可用冷敷、绷带扎紧或上夹板制动,于48h内补足凝血因子。
    5.抗纤溶制剂:6-氨基己酸、止血环酸等;血尿患者不宜使用。
    6.DDAVP:可静脉注射或鼻腔内给药,适用于轻、中型血友病。
    7.凝血因子抗体形成时的治疗:以血友病甲较多见因子VIII抗体,可加大原有的因子VIII的用量同时使用强的松或环磷酰胺。
    【 疗效标准】
    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用因子VIII制剂进行替代治疗,判断治疗效果,根据:
    1.出血症状的改善及消退情况;
    2.血浆因子VIII水平达止血要求,一般达正常的60%~120%。血友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尚在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