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病史采集】
1.皮肤、粘膜出血情况,月经情况,有无内脏出血表现;
2.发病前药物使用情况,有无感染、皮疹、结缔组织病和神经系统症状;
3.疫苗接种史;
4.强的松使用情况和疗效。
【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神志、脑膜刺激征、有无脾大;
2.紫癜的分布和有无其他皮疹,口鼻出血情况以及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
2.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血块回缩时间;
3.必要时可查血小板功能、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4.骨髓象;
5.有条件者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及血小板寿命;
6.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如疑伴有溶血性贫血应查Coombs试验;
7.肝脾B型超声波。
【 诊断标准】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1)泼尼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PAIgG增多;
(4)PAC3增多;
(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尤其是药物性、感染性和结缔组织病所致者。
2.Evans综合征。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治疗原则】
1.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的药物,一般用泼尼松口服,常用剂量为1~2mg/kg/d;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逐渐减量维持;血小板严重减少的病例,可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1g/d共3天;
2.免疫抑制剂:用于部份顽固病例,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硷、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3.脾切除;
4.严重出血者应输浓缩血小板悬液;
5.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6.血浆置换。
【 疗效标准】
1.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以上无复发者为基本治愈;
2.良效:血小板升至50 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 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维持2个月以上;
3.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
4.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 出院标准】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血小板计数大于50 109/L,皮肤、粘膜无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