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3-21 13:21浏览:
次
[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opathic Throm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因免疫机制,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治疗效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慢性ITP 多发病于20-50岁之间,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3-4倍,发病无季节性。
急性ITP 是儿童中较多见的出血性疾病,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以2-5岁多见,通常在冬春季病毒感染高峰期发病较多。
[发病机制]
(一)感染:
① 急性ITP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② 慢性ITP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
(二)免疫因素:
ITP病因虽未完全明确,但对血小板相关抗体的研究证明,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1.血小板相关抗体:
①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抗体,称为PAIg,大多数为PAIgG。
PAIgG的阳性率可达80-90%,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高而PAIgG水平下降。
②抗心磷脂抗体(ACA):系一种自身抗体,与狼疮抗凝物质、带负电的磷脂有交叉反应,临床上与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及神经系统病变关系密切。
③血小板相关补体C3、C4:ITP患者补体C3、C4与血小板表面的IgG结合。
2.与抗血小板抗体相应的靶抗原:
已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抗膜蛋白的自身抗体,包括抗GPIIb抗体、抗GPIIIa抗体、抗GPIIb/IIIa抗体、抗GPIb抗体。
(三)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
合成PAIg的重要器官在脾脏,患者脾脏组织中IgG含量比正常高5-55倍。PAIg可与自身血小板或同种血小板结合,骨髓中也可检查到血小板特异性IgG。根据研究结果:抗血小板抗体的合成首先在脾脏,肝脏,骨髓和其他淋巴组织也有产生。
(四)血小板破坏的方式和场所:
1.血小板破坏机制:
血小板抗体的Fab片断与血小板抗原结合--抗体IgG分子Fc片断暴露--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
2.血小板破坏场所:
脾脏最为重要,肝、骨髓也有破坏。
3.细胞免疫机制:
HLA-DR和-DQ抗原,表达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活性细胞(Th细胞)的活化抗原,HLA-DRw9和HLA-DRw3,在ITP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4.雌激素作用:
小鼠研究发现,它可明显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临床表现]
(一)急性型:
起病急,发热、畏寒,通常表现为全身性皮肤粘膜出血,病情严峻者可以融合成片或形成血疱,瘀斑可以发生中央坏死性改变。口腔粘膜可发生血疱和出血,少数有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偶可见视网膜出血。急性ITP并发颅内出血者占3-4%,其中引起颅内出血死亡者约1%。
(二)慢性型:
起病隐匿,常表现为皮肤与粘膜出血,出血症状轻,反复发作。女性多表现为月经过多,关节和视网膜出血少见,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轻度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一)血小板:
急性型多在 20×109/L以下 慢性型常在 50×109/L左右,病人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血小板功能可有异常:如对ADP、胶原、凝血酶的诱聚反应增强。
(二)骨髓: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常显著增加,但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急性型表现为产板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三)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补体(PAIg和PAC3):多为阳性
(四)其他: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少数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 Test):阳性。
[诊断]
1986年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诊断标准》:
1.多次检查血小板减少(三次以上)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一项者:
① 强的松治疗有效
② 脾切除有效
③ 血小板相关IgG增多
④ 血小板相关C3增多
⑤ 血小板寿命缩短
由于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ITP必须与有关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1.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
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引起的巨核细胞生成障碍、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巨核细胞减少,少数虽可增多,但血小板寿命正常。
2.微血管病:
使血小板破坏加快,导致血小板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小血管炎、海绵状血管瘤、人工心脏瓣膜综合征等。常伴红细胞破坏所致贫血。
3.脾功能亢进:除有脾大及血小板减少外,还有白细胞减少及贫血,有引起脾功能亢进的原发病。
4.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无系统性损害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且狼疮抗体谱(dsDNAANASM)阳性,血沉增快。
[病程及预后]
持续或反复发作,慢性者可有间歇性缓解,缓解时间长短不一,少数缓解后不再复发。严重血小板减少者,可因颅内出血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