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血液疾病 > 文章内容

新生儿败血症常识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3-21 13:13浏览:

一、抗生素治疗

当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有细菌感染时,需在抽血送血培养后立刻开始应用杀菌性抗生素。在病细菌不明确时,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如在1周内发病,尤其是3天内发病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50mg/kg次,每日2次静滴+氨基糖甙类(如尼泰欣4-8mg/kg.d.每日1次静滴)或者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肟50mg/kg.次,每日2次静滴,或头孢三嗪,50~100mg/kg.d.每日1次静点。

1 周以后发病者,以葡葡球菌感染可能性大,可用万古霉素10~15mg/kg.次,一日2次静点;绿脓杆菌首选头孢他定50mg/kg.次,一日2次静滴;厌氧菌首选甲硝唑,每次15mg/kg,一日次,24~48小时后每次7.5mg/kg,静滴。

泰能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G(+)及G(-)需氧菌和厌氧菌有强盛杀菌作用,每次20mg/kg(≤36周)或每次20~30mg/kg(≥36周),每日2次静滴。

二、支持疗法

①保暖、供氧、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②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丙种球蛋白500mg/kg,每日1次,共3~5次。

三、对症治疗

有心功不全加用地高辛,有高胆红素血症及时光疗或换血,有休克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多巴胺等;合并DIC者可应用肝素。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病菌侵入新生儿体内后扩散进入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有时在体内产生多发病灶,形成严峻病症。屑中医学“胎热”、“胎毒”或“疮毒走黄”等范畴。

[临床表现]

轻者表现为吮乳减少或无力,哭声低微或少哭,软弱无力而少动,可有呕吐或腹泻。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重不增,面色较苍白或皮肤花、黄疽等。重者体温不升或高热,不吃、不哭、不动,面色青灰或紫绀,黄疽迅速加重。皮下可见出血点,肝脾肿大,心音低钝,心率快,呼吸困难或不规则,腹胀,呕吐或腹泻,甚至出现惊厥、昏迷。可并发肺炎、中毒性肠麻痹、腹膜炎、骨髓炎等。发生脓毒血症时约有1/3患儿并发休克、硬肿症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1.母产前及临产时有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脐部感染及皮肤黏膜破损或感染等病史。

2.一般表现为不吃、不哭、少动、精神萎靡,并可伴有呕吐,或见易惊惕,体温不升或发热,皮肤苍白,可有进行性加重的黄疽,肝脾肿大。重者皮肤有出血点,少数可有抽搐、硬肿症等。体检应注重脐部、皮肤、甲沟及黏膜伤口等处有无感染病灶。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少于4x109/L或超过25x109/L有助于诊断。如白细胞正常但血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即可确诊。局部病灶的细菌培养及涂片可作诊断的参考。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供应足量能量、水分。低温时保暖,高热或伴惊厥者可用物理降暖和镇定剂。病重者,可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出现休克者加氢化可的松5mg/kg次,每日1-2次。脐部或皮肤局部感染者,可涂2%的龙胆紫。脐部感染严重者可用呋哺西林湿敷。并发严重贫血,胆红裹显著增高者,可换血输血。

(2)抗生素治疗:首先根据感染的可能来源初步判定病原菌,及早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再针对病原菌加以调整。同时留意使用免疫疗法,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对中毒症状严重者,短期可加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静滴。

2.中医药治疗

(1)邪毒炽盛:起病急骤,壮热烦躁,吃奶少,常伴黄疸,淤斑,肝脾肿大,小便黄,大便干,甚则抽搐,舌红绛、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黄连O.5克、黄芩3克、栀子1克、生地6克、丹皮6克、赤芍1克、柴胡3克、茵陈3克、白豆蔻3克。

中成药:可用清开灵注射液5ml/日静点。

(2)邪热伤阴:发热不退,午后加重。口干舌澡,神疲乏力,舌光红有裂纹。

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生地6克、沙参6克、麦冬6克、淡竹叶6克、丹参6克、连翘6克、羚羊角粉(分冲)o.5克。

(3)正虚邪陷:面色苍黄或青灰,精神不振,不吃不哭,汗多肢厥,体温不升,皮肤淤点,舌淡、苔薄白,指纹隐伏不显。

治法:温阳救逆。

方药:人参6克、附子(先煎)6克、干姜0.5克、黄芪6克、丹参6克、当归6克。

[防备与调养]

1.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2.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


一) 新生儿免疫特点:病原菌入血是否引起败血症,除受病原菌种类及毒力影响外,还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特点有关。

1.非特异性免疫 新生儿皮肤角化层和真皮层薄嫩,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机械阻挡病原菌入侵的外部屏障易受损伤;脐部未愈合又为病原菌提供了直接入侵的门户。粘膜通透性高,纤毛、腺体细胞及其分泌物等构成的粘膜屏障功能不足,新生儿血中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吸附、吞噬并杀灭病原菌的能力差,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或有缺氧、酸中毒存在时更明显。新生儿补体成分及体液中的各种酶都明显低于成人,C3仅为成人的60,且补体活力下低下,不能有效地协助杀死病原菌。所以,入血的细菌易于繁殖播散发展为败血症。

2.特异性免疫功能 新生儿已具备基本的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儿在宫内未能接触各种病原菌的抗原物质,生后5-10天未致敏的T细胞不能充分发挥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且反应速度缓慢、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和干扰素的量不足,加之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差,故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较成人差。母亲血中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IgM是抗革兰氏阴性(G-)杆菌的主要抗体,故新生儿易发生G-杆菌感染,尤其是大肠杆菌败血症。新生儿血中IgA不足,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近年来研究发现,IgG亚类结构和功能异常IgG亚类比例失衡也轻易发生某些感染。例如,母血中IgG降低,新生儿则易患B族链球菌(GBS)感染。

(二)病原菌:早发型多于生后12-48小时发病,较少见,病情危重,系宫内或分娩时感染所致。海内以G-杆菌多见,尤其以大肠杆菌最常见,GBS在国外多见,但在我国很少。晚发型于出生3天后发病,系产后感染所致。在我国以G 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优势,可在新生儿室爆发流行。有报告绿脓杆菌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杆菌在我国也很常见,亦可于新生儿室爆发流行。此外,表皮葡萄球菌日益增多,厌氧菌及机会菌感染也应注意。

(三)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