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3-21 13:05浏览:
次
全血粘度值(mpas)切变率(1/s)
1200.00
230.00
35.00
41.00
全血高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这三组数据各自的意义?
答:两层之间运动速度不一样,我们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和距离差,用一个参数表示,就是切变率,用G表示。计算公式是;
切变率(g) =速度差(cm/s)/距离差(cm)。切变率的计量单位是 1/秒(s-1)
切变率是液体(血液)内部运动(流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切变率高,液体流速快;反之,液体流速慢。
液体流速快,其粘度一定相对较低;而液体流速慢,其粘度相对较高。因此,粘度就成为反映液体,包括血液的 一种流动性(或称流变性)的物理参数。
牛顿的粘度定义为是衡量液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或阻力的度量。牛顿的粘度定律是:
粘度(h)=剪切应力(t)/切变率(g)=帕斯卡×秒(PaS)
这就是说,一种液体的粘度和当时液体所处的剪切应力和切变率有关,粘度与剪切应力成正比,而与切变率成反比。
牛顿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液体,一种液体它的粘度符合上述规律,牛顿称之为"非牛顿液体";而另一种液体它的粘度不符 合上述规律,它的粘度是一个常数,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牛顿称之为"牛顿液体"。我们的血液,全血是非牛顿液体,也就是说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 这点对我们检测全血和血浆粘度以及分析检测结果十分重要。
全血粘度: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 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
血液学告诉我们,在低切变率的条件下,红细胞容易相互聚集(因为内摩擦力小);而在高切变率条件下,红细胞容易变形(因为内摩擦力大)。
所以,低切变率下测定出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反映了该患者红细胞的聚集性;而高切变率下测定的全血表观粘度实际上是反映了该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有重要的意义。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最明显,它预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 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200s-1),中切变率(50~60s-1)和低切变率(1~20s-1)。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正常参考值】:
全血粘度(高切) 4.44~~4.9 mpa.s
全血粘度(中切) 5.45~~6.35mpa.s
全血粘度(低切) 8.23~~9.57mpa.s
临床意义:
增高: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全血粘度增高常见 原因:
1.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另外,血浆蛋白的增加还可导致红细胞的聚集,从而造成全血粘度的增高。
2.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4.其他疾病:如雷诺征、高脂血症、肿瘤等。
降低:从引起血液粘度降低的原因来看,主要与红细胞与全血的比积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粘度两大类。
1.病理性低血粘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因此,这类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粘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 的血液粘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一.说明:
1、血液流变学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血液流变学是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规律,血液中有形成分(细胞)的变形性和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以及血管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其中一些资料尚未齐全,有待补足。
2、血液流变学测定的方法是一种物理学方法,其中一些参数可能会与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参数有出入,检查流变学时以流变学的测定结果为准。Oe_B
3、在测定流变学时最好加做血脂(主要是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因这两项对流变学影响很大。/;1OSw
4、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huN
( 一)、 血管性疾病*.P-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X%!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 )、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 、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 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测定时间:每周一至周五,用肝素钠抗疑管采血,标本量不得低于4毫升。
三、临床意义:
1全血粘度:
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高 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 度变化的 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肺 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 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 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 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
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妇女妊娠期则全血粘度降低。
什么是全血高切、中切、低切粘度?
当切变率在200/s时的全血粘度为高切粘度:当切变率在30/s时的全血粘度称中切 粘度: 当切变率在3/s时的全血粘度称低切粘度。o
2血浆粘度C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浆粘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
测定血浆粘度什么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肿瘤、风湿、结核、感染、放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也可见于 高热、大_
量出汗、腹泻、烧伤、糖尿病、高脂血症、部分尿毒症。
降低:过量补液,肝、肾、心脏或不明原因引起的浮肿,肾病,长期营养不良均可 降低。
3全血还原粘度W
在血流变学中,还原粘度是一个标准化指标,指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容积浓度之比,含意是当细胞容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这样使血液粘度都校正到相同血细胞容积浓度的基础上,以利于比较。
4全血流阻Y >K2l
流阻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阻力。流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粘度因素,即流经圆管中液体 自身的粘度,粘度增大流阻增大,流阻与粘度成正比。二是几何因素,由于血管半径可变,血管的流阻就随着血管两端压强差的增减而变化,压强差增大时,流阻减小,流量增大。
5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积,即为一定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总体积除以血液体积。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血液粘度增加。
6 红细胞电泳时间y
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又一参数,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电泳时在电场作用下总是向正极移动,移动速度与其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密度成正比.当表面负电荷减少时,红细胞间静电排斥力减少, 红细胞电泳时间增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反之则降低。
7血沉+]
即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下沉的速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粘度、 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比积有关。
在血液流变学测定中常作为红细胞聚集、红细胞表面电荷、红细胞电泳的通用指标。因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测定血沉方程K值更有价值。
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严重贫血、白血病、 肿瘤、甲亢、肾炎、全身和局部性感染。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三到四天血沉增快,并持续一到三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
8血沉方程K值
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目的是排除红细胞压积干扰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K值的T|N2"
计算公式如下: K=ESR/-[1-H+InA]s
式中: ESR为血沉;H为压积,计算时化为小数(例如:H为40%时可化为0.40): 1一H为血浆的比值: In指 以e为底数的自然对数(即Ig2.71828)。t8
9,相对粘度"\
相对粘度是两种液体粘度的比值。血液的相对粘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的比值。?
10,红细胞刚性指数(I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