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7-06 09:35浏览:

(一)治疗
1.同脑血栓形成治疗。
2.应对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如低血压及心脏疾患进行治疗。CWSI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大多数能恢复,后遗症较少而且轻。少数病例亦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
3.康复治疗
(1)防治老年人低血压,尤其发烧、腹泻、输液反应及心脏病等情况,必要时立即补液、扩容,以维持好血压。
(2)加强计算力、记忆力、言语及肢体等功能训练。
(3)高压氧治疗。
(4)电疗、针灸、按摩、理疗。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后遗症较少,个别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

一般检查:应包括血糖、血脂、血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分水岭脑梗死的脑脊液、头颅CT、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检查均同脑血栓形成。
1.头颅CT 分水岭脑梗死为脑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在脑血管的分水岭区CT平面呈尖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膜前的楔形带状,基底节区可为不规则形成片状低密度影。
2.血管造影 造影后可明确显示2条相邻血管末端闭塞或明显狭窄,无栓子发现。
 

分水岭脑梗死以60岁以上居多,约占55.6%,无性别差异,多有引起血压降低及心排出量减少的疾病,尤其老年人,本身有动脉硬化,已有慢性供血不足,一旦血压降低,易发生此病。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及深穿支间的边缘带。临床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结合CT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皮质前型 是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脑梗死,出现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主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智能障碍或痴呆;病灶位于额中回,可沿前后中央回上部呈带状前后走行,可直达顶上小叶。
2.皮质后型 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区,是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间的分水岭区;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可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无;约1/2病例有情感淡漠,可有记忆力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角回受损),主侧病变出现认字困难和经皮层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偶见体象障碍。
3.皮质下型 是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间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尾状核等处,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和)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症状较重参照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分水岭脑梗死除了要与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外,还需与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鉴别。此外,也要与其他颅脑疾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瘤、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鉴别。但依靠病史及检查(包括辅助检查),常不难鉴别。
预防本病主要措施在于积极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高危因素,如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积极治疗,以预防发展成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