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9-05 08:27浏览:
次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在30~42℃生长均好,但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迟缓发酵山梨醇-麦康凯(SMAC)培养基可作为对O157∶H7之筛选培养基。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无色,而发酵菌株呈粉红色,但有半数EPEC菌株有类似O157∶H7之特性,应注意EPEC与EHEC之鉴别。大肠埃希杆菌O157∶H7耐酸耐低温,pH2.5~3.5、温度37℃,能耐受5h而不失去活性,在冰箱内能长期生存。不耐热,75℃ 1min即被杀死。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含有一般肠毒素基因密码,用基因探针及动物试验检测均不产生LT、ST,不具侵袭性,不属于EPEC血清型,能产生大量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SLT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之兔抗血清中和。因SLT能使Vero细胞(即非洲绿猴肾细胞)变性,溶解,死亡,故又称之为Veto毒素,简称VT。在细菌产生的毒素中,VT为最强毒素之一。加热98℃,15min可被灭活。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VT1、VT2两种。结构上均由1个A亚单位和5~6个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300及8000。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是否应该使用抗菌药,学术上尚无定论。有学者提出,抗菌药对本病不能缩短病程,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有可能促进释放Veto毒素,导致HUS的发生,因此提出要避免使用抗生素。但也有学者提出,原则上可按其他感染性腹泻类似的处理。重症应使用抗生素,如司氟沙星(司帕沙星)、小檗碱等;轻症,可采用肠黏膜保护剂十六角蒙脱石或微生态调节剂。同时,注意纠正脱水,加强支持疗法。合并HUS者,按HUS抢救。
1、细菌培养分离
提高大便培养阳性率就能提高确诊率,影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大便性状、病程及培养基的选择。血性便、病程短者,阳性率高,水样便、病程长,尤其超过7天者,阳性率低。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可提高阳性率。
2、免疫学检测
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直接ELISA反应检测O157∶H7大肠埃希杆菌。
3、基因检测
应用EHEC特异性DNA探针,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可达99%,或应用PCR对EHECDNA序列分析,发现其溶血素AB基因为EHEC特有,其特异性强,敏感快速,3~4h可出结果。其他尚有对SLT1、SLT2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同时扩增的多重PCR法,但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基因检测可用于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调查。
4、X线检查可见升结肠和模结肠黏膜下水肿。
除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支持外,从大便中发现O157∶H7大肠埃希杆菌及其毒素才能确诊。
应与其他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相鉴别。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的预防,除与其他肠道传染病的共同之处如饭前便后洗手,保护食品水源卫生外,重点应加强对冷冻快餐食品的管理,防止食品被污染,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并发溶血性尿毒症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