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9-05 07:38浏览:
次
本病以精神因素为起因,以神经失调为病理,而以胃的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经研究证实,精神因素致病以植物性神经失调及内分泌失调的变化作为生理基础。神经因素的致病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类因素对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即使同一因素在不同个体引起的情感体验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个体素质、既往经历以及患者的世界观有关机时这些精神因素均可影响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导致胃神经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失调,引起胃的运动、消化、分泌等功能障碍,而出现诸端症状。
胃神经官能症在病原菌理解剖方面没有器质性病变,但诊断本病宜慎重,因有些疾病初期病理改变并不明显,如果冒然断定是单纯的神经调节紊乱,往往会贻误病情,丧失早期治疗机会。同时体内的器质性病变也往往会成为发病因素,因植物性神经和内脏的病灶反过来也可以向中枢神经发出不良刺激,而使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这就是说在甘种情况下胃神经官能症可以是器质性病变的继发症,两者可以并存,且又相互影响。此外,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也可遗留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神经官能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与配合。医务人员需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必要时可将有关的辅助检查,向患者提示,使其确信无器质性疾病,并对本病起病原因、疾病性质以及良好的预后等有所了解,以解除其思想顾虑,调动主观能动性,树立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其次应行各种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暗示治疗,以调整皮层与内脏功能。
1.一般治疗 除非患者一般情况很差,无需卧床休息,可参加适量的劳动和工作。生活要有规律,经常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对平日体育活动较少的患者应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饮食和浓烈的调味品。神经性厌食患者须住院治疗,并逐渐培养正常饮食习惯。凡严重营养不良、消化与吸收功能减退、鼻胃管进食又引起腹泻的患者,需要静脉输入营养液。以便秘为主的肠激惹综合征患者多食纤维蔬菜往往有治疗效果。
2.药物治疗
(1)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睡眠。根据病情,可选用下述药物与方法。
镇静剂:可给予利眠宁、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眠尔通或谷维素等。伴有精神抑郁的患者可酌有抗抑郁药,如阿米妥林(amitriptyline)开始25mg每日三次,每日最大剂量为150mg。
(2)解痉止痛:抗胆碱能药物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痉止痛作用;如颠茄制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此外,可试用盐酸双环胺(Dicyclominehydrochloride)20毫克,餐前1小时和睡前服。
(3)神经性呕吐:可用维生素B610-20毫克,每日三次或100毫克加入50%葡萄糖40毫升静脉注射。呕吐剧烈酌情给予冬眠灵、异丙嗪、吗丁啉等。病情较重者可采取用鼻饲,即将鼻饲管放入十二指肠,用牛奶等高营养流质持续点滴3至7天,以后可暂停鼻饲管,改用口服,如仍有呕吐,可以再继续鼻饲治疗。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X线、内镜检查、胃液分析与粪便化验等手段。必要时应行超声、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腹腔脏器病变。
胃肠道X线检查,显示整个胃肠道的运动加速,结肠袋加深,张力增强,有时因结肠痉挛,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结肠镜检结肠粘膜无明显异常。
本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目主要是为了除外一些器质性病变和及早发现一些其他合并症,协助诊断和治疗。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和胃电图等发现胃蠕动频率变慢,节律紊乱,甚或发生逆蠕动。对呕吐物的化验可与食物中毒、感染性胃炎等病鉴别,呕吐严重者须检查电解质,防止低氯性碱中毒的发生。神经性厌食重症状者可见其体重减轻,体温、血压及空腹血糖偏低;后期可针对会出现的各种营养不良的表现,如贫血、血清蛋白下降、浮肿、维生素K缺乏等进行相应的检查。还可能借助心电图、脑电图等器械检查来与有可能和神经官能症易混淆的疾病进行鉴别。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本病的统一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在谨慎地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诊断本病。以下几条可供临床诊断时参考:
1.病史:曾有精神创伤史,且多以情绪波动为诱因,起病缓慢,病和较长。
2.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1)神经性呕吐的特点:不伴有消瘦,发生在进餐时或刚结束时,不费力的呕吐;
(2)神经性嗳气症的特点:声响而频的嗳气,癔病表现浓厚,有人在场时加重;
(3)神经性厌食的临床特点:厌食伴明显体重下降(>20kg),重者可见贫血及内分泌失调的表现。其他尚可伴有泛酸、嘈杂、恶心、食后饱胀、剑突下热感及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
3.神经官能症表现:失眠、多梦、头痛、心悸、胸闷、盗汗、焦虑、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倦怠等。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改变的证据。重症患者可伴有贫血、电解质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的改变。
1.与其他胃部疾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