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8-02 08:09浏览:
次
大肠息肉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稍多。多数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或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可有以下几个症状:
1.便血 便血以左侧大肠多见,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多见,血便呈鲜红色,严重者可引起贫血。
2.大便性状 大肠息肉可以造成较多黏液排出,有时息肉为多发性或体积较大时,也可引起腹泻或造成排便困难。有些较大的绒毛状腺瘤可以有较大量的黏液排出,即所说的分泌亢进性绒毛状腺瘤。每天排出的黏液可达1~3升以上,排出液含较高的钠和钾。因此在临床上可造成失水、低钠、低钾等症状,严重时可以昏迷、休克而死亡。
3.腹痛 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导致肠梗阻引起腹痛。
4.息肉脱垂 在直肠内具有长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出肛门。
多数大肠息肉无特殊症状,因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检查步骤一般由简入深,首先作直肠指诊及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一般距肛门25cm以内的息肉均可以发现,并能进行肉眼观察及活组织检查。对肛门25cm以上的息肉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由于发现一个大肠腺瘤后,约有1/3病例可以有第二个腺瘤存在。因此多数人主张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腺瘤时应该检查全部结肠。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各有其优缺点,钡剂灌肠检查比较易行,病人更易耐受,并发症也少。但即使是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息肉也比纤维结肠镜容易漏诊,并且不能进行活组织检查。X线检查时如发现息肉是广基的,或直径大于2cm,或表面有溃疡形成,或有浸润现象时,都应高度疑为恶性,需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须与腺瘤、恶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淋巴样息肉及深部囊性结肠炎相鉴别。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本病病因不明,对结肠的炎症要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遗传等因素。
二级预防:对有便血、腹泻、排便困难、腹痛者及时进行结肠镜检,以明确诊断为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息肉复发率高,治疗后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如有复发,及时治疗,此为三级预防。
并发大量出血、脱垂、肠套叠、肠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