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标记物检测
(1)癌胚抗原(CEA):CEA是从结肠腺癌中提取的肿瘤相关抗原,为一种肿瘤胚胎性抗原,是一种糖蛋白。消化道肿瘤如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肺癌等均可增高。CEA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仅30%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能检测出血清CEA增高。少数报道CE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51%和50%~80%。由于正常人和慢性胰腺炎均可出现假阳性,故血清CEA水平升高对胰腺癌的诊断只有参考价值。据报道,测定胰液CEA,同时配合胰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的敏感性可提高至86%。CEA不能用作无症状人群的筛选试验,亦不能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
(2)糖抗原决定簇CA19-9(单诞神经节甙脂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系从结肠癌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对胰腺癌有高度敏感性及相对特异性。正常人血清的CA19-9值为8.4±4U/ml,37U/ml为临界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达79%,结肠癌仅18%,而胰腺炎患者无1例升高,有助于鉴别。最近介绍应用免疫过氧化酶法检测CA19-9,对胰腺癌诊断准确率可达86%。CA19-9的含量与癌肿的大小呈正相关,低水平者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大。肿瘤切除后CA19-9明显下降至正常者的预后较好。
(3)胰癌胚抗原(POA):POA是正常胎儿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的抗原。正常值为4.0±1.4U/ml,>7.0U/ml为阳性。文献报道胰腺癌患者POA增高占73%,而胃癌和结肠癌的阳性率则:分别为49%和33%,诊断胰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8%。但有10%左右胰腺炎病例可呈假阳性。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故广泛应用尚受到一定限制。
(4)胰癌相关抗原(PEAA)和胰腺特异性抗原(PSA):PEAA是从胰腺癌病人腹水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正常血清PEAA上限为16.2ng/L。胰腺癌患者PCAA阳性者占53%,其中Ⅰ期患者阳性率为50%,但慢性胰腺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阳性率亦分别高达50%和38%,提示PCAA诊断胰腺癌的特异性较差。PSA是从正常人胰腺提取出来的单肽链蛋白质,为一种酸性糖蛋白,正常人为8.2μg/L。>21.5μg/L即为阳性。胰腺癌患者血清PSA阳性者占66%,其中1期患者阳性率为60%,良性胰腺疾病和胆石症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38%。PSA和PCAA联合检测的胰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单项检测有显著提高,分别达90%和85%。
分别用ELISA法检测糖抗原-199(CA-199)、胰腺癌胚抗原(PEA),用比色法检测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其含量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85.4%、87.5%和83.3%,三者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阳性率为100%。CA-199、PEA、TSGF动态检测是诊断胰腺癌、观察胰腺癌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2.其他的实验室检查
(1)CCK-PZ和胰泌素试验:静滴CCK-PZ和胰泌素后,经十二指肠收集胰液。正常值为注入胰泌素后80min流量>90ml,碳酸氢盐最高浓度>80mmol/L。注射CCK-PZ后淀粉酶总排出量>7500Somogyi U/80min。胰腺癌患者主要是酶值和碳酸氢盐浓度均显著降低。
(2)BT-PABA试验:口服合成多肽BT-PABA试验用于测定胰腺糜蛋白酶分泌功能。正常值为63.52±10.53%,如低于30%,肯定胰分泌功能低下,见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
(3)血清核糖酸酶:有人报道90%胰腺癌患者血清核糖酸酶水平升高,>250U/ml(正常值<200U/ml),由于此酶有胰原特性,且在胰腺癌明显升高,故认为在肾功能正常时,测定血清核糖酸酶是诊断胰腺癌的一个可靠的生化指标。
(4)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LF为一种结合铁的糖蛋白,在多种外分泌液如乳液、胰液、唾液、胆汁、支气管分泌物及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中均可检出。检测胰液中LF有助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
近年来,由于影像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实验诊断方法的进步,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但早期胰腺癌(肿瘤直径≤2cm,包膜未受侵犯、未见转移)的检出率仍很低,尚需继续探索。
1.X线检查
(1)钡剂造影: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有意义,由于胰腺癌可影响邻近的空腔器官,使之移位或受到侵犯,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降部胰腺侧的“倒3征”,但不常见,仅3%左右的病人阳性。胰头癌如侵犯十二指肠壁,X线下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僵硬,黏膜破坏或管腔狭窄。胰头癌还可造成胃黏膜破坏。胰头癌造成胆总管下端梗阻以后,增粗的胆总管和肿大的胆囊也可使十二指肠球部及横结肠受压并发生移位,胃和十二指肠横部多被推向前方,横结肠则多向下移位,或表现为胃大弯和横结肠的间隙增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