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老年人慢性胃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02 07:29浏览:

(一)发病原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多,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非特异性胃炎最为常见,特异性胃炎指各种细菌(结核、梅毒)、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寄生虫(阿米巴、血吸虫)、真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毛霉菌)等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改变。
(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感染 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与胃炎的活动与否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HP检出率较高,可达90%,而非活动性病变者较低,不同部位的胃黏膜HP的检出率亦不完全相同。胃窦部的检出率高于胃体部。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无症状的慢性胃炎的HP检出率可高达35%~72%,而有明显慢性胃炎症状患者,HP检出率不一定很高。因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较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感染的程度轻重有关。胃黏膜的炎症轻重与HP感染的数量有关。HP对胃黏膜作用机理包括几个方面:
①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与黏膜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
②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酸及代谢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坏胃黏膜。
③细胞毒素可致细胞空泡变性。
④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HP感染后还可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大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性浸润形成腺窝脓肿,引起胃黏膜慢性症改变。
2.免疫性因素 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常能检测出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在伴有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检出率相当高。
(1)PCA抗体:PCA存在于血液和胃液中,血清中PCA主要为IgG或IgA,其抗原存在于壁细胞分泌小管的微绒毛膜上。PCA具细胞特异性。仅与壁细胞反应,而无种属特异性,在恶性贫血患者中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在20%~60%之间,但国内报道检出率较低。全胃切除后4~6个月血清PCA滴度下降甚至消失。PCA在少数健康人亦能检出。20岁以下者其阳性率2%,60岁以上者可达16%。此外,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CA阳性率为20%~30%。
(2)IFA:血清中IFA属IgG。IFA可分为“阻断”抗体(Ⅰ型)和“结合”抗体(Ⅱ型),Ⅰ型抗体能与内因子结合后能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以致维生素B12不能吸收,后者与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而阻断它们在回肠壁中的吸收。在恶性贫血患者中Ⅰ型IFA的阳性率53%。Ⅱ型IFA的阳性率约30%。IFA存在于患者血清和胃液中,但以胃液中的抗体作用较强,血中抗体作用较弱。血中IFA的存在并不能决定有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IFA具有特异性通常仅见于胃萎缩伴恶性贫血者。
(3)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患者一般认为B型萎缩性胃炎与免疫因素关系不大。但1979年Vandelli,等发现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是针对胃泌素细胞质的自身抗体。在106例患者中8例阳性,而35例A型萎缩性胃炎中及51例恶性贫血全部阴性。目前GCA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仍需更多研究资料证实。
(4)十二指肠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可使十二指肠液反流,而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改变胃黏膜的酸性环境,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易受胃液胃蛋白酶的损害作用。胆盐可减低胃黏膜屏障对离子的通透功能,胆盐在胃窦部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H+通过损伤的黏膜屏障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变化。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于胃窦部。
(5)细菌和病毒感染: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炎症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胃炎。口腔及鼻窦感病灶的细菌和毒素可吞入胃内长期刺激形成慢性炎症。
(6)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食辛辣食物,粗糙食物,长期慢性刺激,长期服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均能引起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