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世卫组织敦促所有国家和合作伙伴围绕“为消除肝炎投资”这一主题开展宣传。
为继续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确定今年肝炎日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我国既往是肝炎大国,随着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目前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国每年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约为100~150万例,报告病例数居法定传染病报告前列,其中80%为乙肝。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共有慢性乙肝感染者9300万,其中慢性乙肝病人约为2000万~3000万例[1]。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
乙肝病毒感染严重危害群众的健康,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后,分别有90%和25%~30%发展成慢性乙肝;而青少年和成人该比例比较低,约为5%~10%[2]。乙肝一旦慢性化,目前的医疗条件仍无法从体内清除病毒。有资料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率为15%,5年病死率为0~2%[3]。据统计,全球55%肝细胞癌病例来自中国,而中国肝细胞癌85%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4]。乙肝病毒感染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害、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感染者日常生活甚至婚姻。
多年来,我国乙肝防制一直采取“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为主”的策略。1992年开始在新生儿中普种乙肝疫苗,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2007年实行完全免费接种。调查显示,全国乙肝疫苗首诊及时接种率已从1992年的22%提高到2014年的95%以上[5]。
20多年来,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1-4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目前的0.32%,累计减少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约3000万例[6,7],提前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控制目标。2014年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主任申英秀向中国政府颁奖,以表彰中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但调查也显示,我国成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仍在8%以上[5],乙肝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乙肝两对半检查与乙肝疫苗的接种
要了解一个人的乙肝感染状况需要查乙肝“两对半”。“两对半”指5个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具体指标包括:
我们常说的“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抗-HBc阳性,抗-HBs、抗-HBe阴性;而“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抗-HBc阳性,抗-HBs、HBeAg阴性。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为乙肝易感者,即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但需要指出的是,接种乙肝疫苗前并不要求必须进行相关检测;即使已经感染乙肝病毒或者已经有保护性抗体,接种乙肝疫苗仍是安全的。
如果已经做了乙肝两对半,一般认为:
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指标全阴者为乙肝易感者;
HBsAg阳性代表乙肝病毒现症感染,其接种乙肝疫苗后也不会产生抗体;
抗-HBs阳性代表体内已经有保护性抗体,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由此可知,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HBsAg均阳性),都不必接种乙肝疫苗。
抗-HBc单独阳性(即HBsAg、抗-HBs阴性,抗-HBc阳性)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在社区人群中比例约为4%[8],其意义尚不完全清楚。因为抗-HBc抗体不是中和抗体,其阳性对机体没有保护能力,所以抗-HBc单独阳性者仍建议接种乙肝疫苗。人群观察结果显示,抗-HBc单独阳性者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后可获得较好的免疫应答,但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低于健康人群[9,10]。
我国无论是新生儿还是成人,乙肝疫苗推荐接种程序均为“0-1-6”,即全程接种3剂次,其中第2、3剂次分别在首针1月和6月后接种。新生儿特别是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要在出生后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原则上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98%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成人全程接种后阳转率较低,一般在80%-90%。
全程免疫后乙肝抗体阴性的补种
初次接种未产生保护性抗体(指第3剂次后1~2月血清检测抗-HBs<10mIU/ml,或抗-HBs定性检测为阴性),称为无应答:
乙肝疫苗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可重复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并于全程接种后1~2月查表面抗体;
如仍未阳转可再接种1剂次60微克乙肝疫苗[11];再次免疫后大约80%接种者可出现抗体阳转。
一般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后,免疫保护至少可持续15~20年,期间无需进行加强免疫;但慢性乙肝感染者家属、肾透析病人等高危人群,仍建议定期进行检测,如发现抗-HBs消失或低于保护水平(10mIU/ml),建议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
高危人群的乙肝暴露后处理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常会因职业原因发生外伤而暴露于乙肝病毒。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11]:
一是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二是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国内外实践已证实,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做好乙肝疫苗接种,保护身体健康,消除乙肝传播,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