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医生提醒 慢乙肝为什么要抗病毒治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8-15 21:18浏览:

 慢性HBV感染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预防疾病进展及后续HCC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抗病毒治疗的其它目标是:预防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再激活,预防及治疗HBV相关肝外表现。
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治疗的关键措施,目前抗病毒治疗有两大类药物一类是干扰素,一类是核苷类药物。病毒彻底清除且永不复发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心愿,但是当前的治疗手段还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慢乙肝患者如何进行有效、规范的治疗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去除病因,抗病毒是关键
慢乙肝患者每年约有2%-10%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患者可转变为肝细胞癌。病毒因素(HBVDNA>2000IU/ml)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也从非肝硬化的0.5%-1.0%升高到肝硬化的3%-6%。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其5年生存率仅为14%-35%。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轻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预防和阻止肝硬化、肝癌发生,从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只要符合适应症,条件允许,就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2、把握时机,及时治疗
那么慢乙肝患者何时启动抗病毒治疗?这主要根据患者HBVDNA水平、血清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根据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于乙肝标志物中HBeAg阳性的患者,HBVDNA≥20000IU/mL(相当于105copies/mL);HBeAg阴性患者,HBVDNA≥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ALT持续升高达到正常2倍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酒精等引起的转氨酶升高情况,应该抗病毒治疗。
如果HBVDNA阳性,但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ALT一直处于1-2倍正常上限之间或正常的患者,如发现明显的肝脏炎症或纤维化(2级以上)建议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无论ALT和HBeAg何种情况,均需积极考虑抗病毒治疗。必要时可肝组织活检,以明确病情,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
3、药物选择、使用、监测需规范
抗病毒、低耐药是药物治疗的两个原则。目前我国常用的抗病毒药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但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慢乙肝患者选择的哪种抗病毒治疗均须定期复诊,并复查相关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不良反应情况,如果发生耐药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着治疗后指标的好转,不但有助于医生判断治疗应答情况,更有助于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舒服症状,如病情一直稳定,突然出现转氨酶升高、病毒反弹,还应警惕是否发生耐药。
因此定期监测非常重要,建议患者每6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乙肝两对半、甲胎蛋白、肝脏超声、肝脏硬度检测(如FibroScan)等;肝功能、HBVDNA每3~6个月复查1次。
此外,抗病毒治疗不能盲目停药,病情控制后,需经过医生综合评估才能考虑停药,盲目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
4、“抗病毒+”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肝损伤、改善肝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组织病理改变。但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抗病毒+”的联合治疗方案,会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有利疾病恢复。
对于肝损伤严重患者,可适当选用保肝药物;出现肝纤维化,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纤维化治疗。